獻疑的意思、獻疑的詳細解釋
獻疑的解釋
[call in question] 質疑,提出疑問
其妻獻疑曰。——《列子·湯問》
詳細解釋
提出疑問。《列子·湯問》:“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 魁父 之丘,如 太行 、 王屋 何?’” 張湛 注:“獻疑,猶緻難也。” 宋 秦觀 《故龍圖閣直學士中大夫知成都府李公行狀》:“ 安石 承詔頒焉, 呂惠卿 獻疑則反之。” 清 梅曾亮 《吳淞口驗功記》:“﹝ 陶公 ﹞奉命瀹疏,時羣情獻疑,或守卑論,或求新功。”
詞語分解
- 獻的解釋 獻 (獻) à 恭敬莊嚴地送給:奉獻。貢獻。捐獻。獻身。獻禮。借花獻佛。 表現出來:獻技。獻藝。獻媚。獻丑。 古代指賢者,特指熟悉掌故的人:文獻。 筆畫數:; 部首:犬; 筆順編號:
- 疑的解釋 疑 í 不信,猜度(?):疑惑。疑問。疑心。疑團。疑慮。疑窦。疑點。疑端。猜疑。懷疑。半信半疑。 不能解決的,不能斷定的:疑案。疑難。疑義。存疑。 信 疑 ǐ 安定,止息。 古同“拟”,比拟。 信
網絡擴展解釋
“獻疑”是一個漢語詞語,其核心含義是提出疑問或質疑,但在不同語境中可延伸出更豐富的意蘊。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 字面含義:指對某一觀點、行為或現象提出疑問或質疑。例如《列子·湯問》中“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 現代用法:常用于學術讨論或正式場合,表示對既有結論的審慎思考或挑戰,如“學者對傳統理論獻疑,提出新觀點”。
2.詞源與經典出處
- 古代文獻:最早見于《列子·湯問》,張湛注“獻疑,猶緻難也”,即通過提問表達不同看法。
- 引申發展:唐代李白《為宋中丞請都金陵表》中“敢獻疑于陛下”,體現臣子向君主進言時的委婉質疑。
3.現代語境中的延伸
- 學術研究:邢福義在《語法問題獻疑集》中賦予其新内涵,即“獻出對疑問的思考成果”,強調在質疑中推動知識深化。
- 社會讨論:可用于描述對公共事務的理性探讨,如“群體獻疑推動政策完善”。
4.使用場景與辨析
- 適用對象:多用于正式文本或需體現思辨性的場合,如論文、辯論、政策分析等。
- 與“質疑”區别:“獻疑”更側重以謙遜态度提出疑問,而非直接否定,如“獻疑于師長”比“質疑師長”更顯委婉。
5.示例與啟示
- 曆史案例:三國時期徐盛“獻疑城之計”,通過策略性提問化解危機。
- 當代意義:鼓勵在求知中保持“求信存疑”的态度,通過不斷獻疑促進認知疊代。
“獻疑”不僅是簡單的提問,更蘊含理性思辨與知識探索的深層價值。其用法需結合語境,兼顧傳統語義與現代延伸。
網絡擴展解釋二
獻疑
獻疑(xiàn yí)是一個漢語詞語,由兩個字組成。獻字的意思是把東西奉獻給别人,疑字的意思是懷疑、猶豫,所以獻疑的意思是把自己的懷疑或猶豫奉獻給他人。
拆分部首和筆畫
獻疑中,獻的部首是犬,疑的部首是疒。獻的筆畫數為5,疑的筆畫數為9。
來源
獻疑這個詞最早可以追溯到《論語》中的一句話:“子曰:‘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
繁體
獻疑在繁體中的寫法是「獻疑」。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獻的字形與現代略有不同,寫作「獻」。疑的字形也有所變化,寫作「疑」。
例句
1. 他對這個計劃獻疑了很久,最終決定不參與。
2. 我們需要對這個主意進行評估,不要輕易獻疑。
組詞
獻疑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如:
1. 值得獻疑
2. 獻疑态度
3. 獻疑問題
近義詞
獻疑的近義詞包括:懷疑、猶豫、疑慮。
反義詞
獻疑的反義詞包括:堅定、确定、相信。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