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paralysis;palsy]∶身體任何部位運動的或感覺的功能完全或部分喪失。可見于腦血管意外後遺症以及神經系統其他一些疾病
(2) [be paralyzed]∶比喻機構渙散、混亂,不能正常工作
(1).身體或其某一部分完全喪失運動功能。《元典章新集·吏部·職官》:“年邁之人精神衰憊,手足癱瘓。”《醫宗金鑒·雜病心法要訣·中風總括》:“體中風邪,輕則頑麻不仁,重則癱瘓不用。”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維揚生》:“右股亦病癱瘓,終身不瘥。” 郭沫若 《蘇聯紀行·八月一日》:“後來又患腸傷寒,劇烈的神經痛,卒緻四肢癱瘓,雙目失明。”
(2).比喻不能正常活動或工作。 郭沫若 《洪波曲》第一章一:“各報都改變了論調,各種救亡刊物和活動都先後停止了。以販賣抗戰書報盛極一時的各處街頭巷口的小書攤也完全改變模樣。 上海 是癱瘓了。” 魏巍 《東方》第五部第十五章:“ 中國 軍隊大炮炮火的猛烈集中已開始在整個戰場中占優勢,已經一再使聯軍的步兵癱瘓。”
以下是關于“癱瘓”的詳細解釋,綜合了多個權威醫學來源:
癱瘓是指人體隨意運動功能減退或喪失的神經系統症狀,表現為肌肉無法受意識支配完成自主活動。根據嚴重程度可分為完全性癱瘓(全癱)和不完全性癱瘓(輕癱)。
需通過神經影像學檢查(CT/MRI)、肌電圖等明确病因。治療包括藥物(如溶栓藥)、康複訓練(物理治療、神經功能重塑)及手術幹預。
提示:若出現突發性肢體無力或運動障礙,建議立即就醫。更多專業信息可參考中國康複研究中心或神經科權威平台發布的指南。
癱瘓是一個常用的詞彙,指的是身體的肌肉或神經系統喪失了部分或全部功能,導緻失去了活動能力。癱瘓可以是暫時的,也可以是永久的,嚴重程度也各不相同。
癱瘓這個詞由「疒」部和「辟」部組成,「疒」是病字旁,表示與疾病相關,而「辟」則是一個帶有一點弧線的部首。總共有13畫。
癱瘓這個詞最早來源于《廣韻》的「瘓」字,當時的寫法是「疒皇反」。現代繁體字寫作「癱癪」,其中「癱」字需要使用罕見的組字方法。
在古時候,癱瘓這個詞的寫法稍有不同。常見的古代寫法有「瘓」和「瘵」。這些寫法在演變過程中逐漸不再使用,被現代的「癱」所取代。
1. 他的腿受傷後,就癱瘓在床,無法自理。
2. 這種疾病會導緻患者癱瘓。
癱瘓這個詞可以與其他詞組合形成新詞,例如:癱瘓治療、癱瘓康複、癱瘓患者等。
與癱瘓相關的近義詞包括:麻痹、病癱、軀體癱瘓、偏癱等。
與癱瘓相反的詞彙是:活動、運動、靈活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