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洪範》:“庶民惟星,星有好風,星有好雨。” 孔 傳:“箕星好風,畢星好雨。”本喻百姓各有所好。後因以“箕風畢雨”謂官吏施政應順應民情。 南朝 梁 吳均 《八公山賦》:“神基巨鎮,而卓犖 荊 河 ,箕風畢雨,育嶺生峩。” 清 陳文述 《闆浦行》:“挾資枉自坐經年,人心嗟怨天心怒;杲日藏暉海不潮,箕風畢雨失均調。”
“箕風畢雨”是一個源自《尚書·洪範》的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歸納如下:
基本含義
箕星(二十八宿之一)主風,畢星主雨。原指月亮經過箕星時多風,經過畢星時多雨,後比喻百姓的喜好各異,引申為為政者應體察民情、順應民意()。
出處與演變
出自《尚書·洪範》:“庶民惟星,星有好風,星有好雨。”孔傳注解:“箕星好風,畢星好雨。”最初以星象喻民意差異,後世逐漸用于贊頌施政者對民情的體恤()。
用法與結構
注意點
個别資料(如)提到該成語形容“雨勢大”,但此解釋未見于主流權威典籍,可能是語境引申或誤用,建議以《尚書》原意及政治喻義為主。
該成語核心強調執政者需順應民情,常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中表達對善政的稱頌。
《箕風畢雨》這個詞指的是箕風中的畢雨。箕風是《詩經》中的一篇古代詩歌,而畢雨則是在箕風中的一句詩句。箕風畢雨意為箕風中的雨勢。這個詞用于形容雨勢非常大,如箕風中的雨一般瓢潑而至。
拆分部首:箕(竹)風(風)畢(毛)雨(雨)
拆分筆畫:
箕:竹字頭(5筆) 止(4筆)貝(4筆)
風:雲字頭(4筆)夂(3筆)
畢:比字頭(4筆)毛(4筆)
雨:兩點水(4筆)囗(3筆)
《箕風畢雨》這個詞語的來源是《詩經》中的箕風詩歌,而箕風則是先秦時期的一部重要詩集。箕風中的詩歌描寫了人們的生活和情感,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遺産。
繁體寫法:箕風畢雨
古時候漢字寫法:
箕:䇂(8筆)祭字頭(9筆)
風:風骨頭(9筆)風弓(11筆)
畢:畢大點(16筆)畢大點(16筆)
雨:雨彎鈎(8筆)雨左鈎(8筆)
在這場箕風畢雨中,我們淋得一身濕透。
箕箒(指箕帚)、風華(形容人才橫溢)、畢恭(形容極其恭敬的樣子)、雨刮(下雨時的刮水器)
箕風畢雨的近義詞包括箕風雨、畢雨箕風
箕風畢雨的反義詞為和風細雨,指的是風勢溫和雨點細小的雨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