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密宗以結印為身密,誦呪為語密,觀理為意密。“三密相應”為修密之要。《菩提心論》:“所言三密者:一身密者,如結契印,召請聖衆是也;二語密者,如密誦真言,文句了了分明,無謬誤也;三意密者,如住瑜珈,相應白浄月圓,觀菩提心。” 南朝 梁 蕭綱 《大6*法頌》:“三密不限,四辯難量。”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三密漢語 快速查詢。
三密
在漢語詞典及佛教術語中,“三密”指密教修行的核心法門,即身密、語密(口密)、意密,三者共同構成修行者與佛菩薩“相應”的實踐體系。其概念源于印度密教,後由中國唐代密宗發揚光大,成為真言宗、東密等流派的根本教義之一。
身密(身業相應)
指通過特定的身體姿勢、手印(印契)與佛菩薩的身業相應。例如結“大日如來定印”“施無畏印”等,象征佛的慈悲與力量。修行者借手印淨化行為,達到身心清淨。
語密(口密,語業相應)
即誦持真言(咒語),如“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或“大悲咒”。真言被視為佛菩薩的密語,具有淨化語言、溝通法界的作用。誦咒時需專注音聲與韻律,使言語與佛的智慧相應。
意密(意業相應)
指觀想佛菩薩形象、種子字或曼荼羅,使心念與佛的覺悟境界合一。例如觀想大日如來、月輪或“阿”字,以淨化雜念,契入空性。
“三密”理論體系化見于唐代密宗經典《大日經》,經中強調:“三密相應,可即身成佛。”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釋為:“身、口、意三者,皆具不可思議之業用,故雲密。” 其核心在于通過三密修行,使凡夫身口意與佛的身口意無二無别,實現“即身成佛”。
學術支持來源:
“三密”不僅為宗教實踐,亦融入東亞文化。例如敦煌壁畫中的手印、日本真言宗的“阿字觀”、藏傳佛教的咒語誦持等,均體現三密思想。現代語境下,“三密”常被引申為專注身心意的調和之道,象征内在修持與外在行為的統一。
注:本文釋義綜合佛教典籍及權威辭書,内容符合學術規範與文化語境。
“三密”是佛教密宗(金剛乘)的核心修行概念,指通過身、口、意三方面的秘密修持,達到與佛相應的境界。以下是詳細解釋:
身密(梵語:ka^ya-guhya)
指通過身體動作或姿勢(如結手印、跏趺坐)與佛的身業相應。例如,密教修行者結“金剛印”或“蓮花印”,象征佛的莊嚴法相。
口密/語密(梵語:va^g-guhya)
通過誦持真言(咒語)與佛的語業相應。如誦“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認為咒語蘊含佛的智慧與能量,能淨化語言業障。
意密/心密(梵語:mano-guhya)
通過觀想佛菩薩形象或佛法義理(如月輪觀、菩提心觀)與佛的意業相應。修行者需專注心念,使意識與佛的智慧合一。
密教強調“三密相應”,即身結印、口誦咒、意觀想三者同時修持,達到與佛的身、口、意完全契合,最終實現“即身成佛”。
總結而言,“三密”既是密教的實踐法門,也是佛與衆生本質無别的理論基石。通過三密修行,衆生可轉化凡夫身、口、意,最終證悟佛果。
班示備體奔馬辨敏兵子布戎參咎差夫巉差鬯達撺掇疊嶺東西南北客屙屎法令費心膚果狗兒拐抓貫達花簇錦攢懷黃佩紫混澒剪刈佳人薄命集成電路羁鞚悸竦咀嚼量中溜幹二淨六蓺落着買菜書沒匿門鬥門家匏系錢谷敲铿求雨奇異石承十家事苗衰敗四妃唆嘴堂試帖書通賊頭腦冷靜亡國破家罔冒韋絮五石散無檢娴雅銷腸酒遐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