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杳遠;隔絕。 唐 李白 《安陸白兆山桃花岩寄劉侍禦绾》詩:“ 蓬壺 雖冥絶,鸞鳳心悠然。” 明 袁宗道 《論隱者異趣》:“偷心冥絶,不犯他人苗稼,是持不盜戒。”
“冥絕”是一個多義性詞彙,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判斷,主要分為以下兩類解釋:
指心靈完全失去感知和反應能力,形容人處于極度的迷茫、絕望或無助狀态。
表示杳遠、隔絕,常用于描述地理距離或人際關系的疏離。
兩種含義均體現了“斷絕”的核心,但側重點不同,需根據語境選擇合適釋義。
冥絕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非常黑暗或極度沉悶,沒有一絲生氣。它常用來形容某種狀态或氛圍,讓人感到極為壓抑和無法呼吸。
冥字的部首是冖,總共有兩筆。
絕字的部首是纟,總共有五筆。
冥絕一詞的來源比較複雜。其中,冥字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中,意為黑暗而難以辨别。而絕字則在《說文解字》中的解釋有“意志銷滅”之意。将這兩個字結合在一起,形成了冥絕這個詞,用來形容一種異常蕭條、死氣沉沉的狀态。
冥絕的繁體字是冥絕。
根據古代漢字的演變,冥字的古代寫法為「冃」,絕字的古代寫法為「絕」。
1. 這個城市的夜晚真是冥絕一片,仿佛所有人都消失了一樣。
2. 整個故事裡籠罩着一種冥絕的氛圍,讓人感到無比壓抑。
冥絕的組詞有冥思、冥王、絕殺等。
冥絕的近義詞有死氣沉沉、無生氣、一片死寂等。
冥絕的反義詞有生機勃勃、繁榮興旺、活力四溢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