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辭的意思、離辭的詳細解釋
離辭的解釋
(1).排比組織詞語。指寫文章。《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畏累虛》、《亢桑子》之屬,皆空語無事實。然善屬書離辭,指事類情,用剽剝儒 墨 ,雖當世宿學不能自解免也。” 漢 枚乘 《七發》:“比物屬事,離辭連類。”一說猶陳辭。 王念孫 《讀書雜志·史記四》:“離辭,陳辭也。 昭公 元年《左傳》:‘ 楚 公子圍 設服離衛。’ 杜 注曰:‘離,陳也。’是其証。 枚乘 《七發》雲:‘比物屬事,離辭連類。’亦與此同。”
(2).猶辭别。 唐 張籍 《離婦》詩:“堂上謝姑嫜,長跪請離辭。”
詞語分解
- 離的解釋 離 (離) í 相距,隔開:距離。太陽是離地球最近的恒星。 分開,分别:分離。離别。離開。離散(刵 )。離職。離異。離間(刵 )。支離破碎。 缺少:辦好教育離不開教師。 八卦之一,代表火。 古同“罹”
- 辭的解釋 辭 (辭) í 告别:告辭。辭訣。辭行。辭世。辭别。 不接受,請求離去:辭職。辭呈。 躲避,推托:不辭辛苦。辭讓。辭謝。推辭。 解雇:辭退。 同“詞”。 優美的語言:辭藻。修辭。 講話;告訴:“請辭于
專業解析
“離辭”是一個相對生僻的文言詞彙,在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主要出現在古代文獻中。其核心含義可以從字面拆解和典籍用例兩方面來理解:
-
字面義與核心含義:
- “離”:本義為分離、離開,引申為陳列、羅列、鋪陳。
- “辭”:指言辭、文辭、語句。
- “離辭”:字面意思可理解為“鋪陳言辭”、“連綴文辭”。其核心含義是指連綴詞句以成文,即寫作、修辭、運用語言進行表達。它強調的是組織、安排、運用語言的過程或結果,有時也指繁複華麗的文辭本身。
-
典籍中的用例與權威解釋:
- 《楚辭》與王逸注: “離辭”最著名的出處是司馬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對屈原創作《離騷》的評述:“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推此志也,雖與日月争光可也。” 緊接着提到:“及見賈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遊諸侯,何國不容,而自令若是。讀《服鳥賦》,同死生,輕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在描述屈原創作過程時,司馬遷寫道:“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離騷者,猶離憂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其存君興國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緻志焉。然終無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見懷王之終不悟也。……屈原既死之後,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辭而以賦見稱;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終莫敢直谏。” 東漢學者王逸在其《楚辭章句》中為“離騷”作注時,進一步闡釋了“離”的含義:“離,别也;騷,愁也。言己放逐離别,中心愁思”,但同時也提到“離,猶遭也;騷,憂也。明己遭憂作辭也”。雖然王逸此處主要解釋“離騷”,但“作辭”一詞與“離辭”的“辭”相通。後世學者在解讀“離騷”之“離”時,也有采納“陳列”、“布陳”之意(如班固《離騷贊序》:“離,猶遭也;騷,憂也。明己遭憂作辭也。”),這與“離辭”中“離”的“鋪陳”義更為接近。因此,“離辭”可以理解為屈原遭遇憂患後,鋪陳文辭以抒發情感、表達志向的創作行為及其成果(即《離騷》這樣的作品)。
- 《漢語大詞典》釋義: 作為現代權威辭書,《漢語大詞典》對“離辭”的解釋更為明确:
- 陳辭,述說。 例如:“離辭敷陳。”
- 排比組織詞語。指寫文章。 例如:“善屬文離辭。”
- 華麗的文辭。 例如:“好離辭。”
該詞典的釋義直接點明了“離辭”的三個核心義項:表達行為(陳辭)、創作過程(屬文)、文辭特點(華麗)。
-
近義詞辨析:
- 屬文: 指撰寫文章,強調寫作行為本身,與“離辭”的“排比組織詞語”義相近。
- 修辭: 指修飾文辭,使表達更準确、生動、有力,側重于文辭的加工潤色,是“離辭”創作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
- 文藻 / 辭藻: 指華麗的文辭,與“離辭”作為名詞時指“華麗的文辭”這一義項相近。
“離辭”是一個古語詞,其核心含義是指連綴、鋪陳文辭以進行表達或創作文章的行為,亦可指由此産生的繁複華麗的文辭本身。它源于對屈原創作《離騷》過程的描述(鋪陳憂思而成文辭),并在《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中被明确釋義為“陳辭”、“排比組織詞語(寫文章)”、“華麗的文辭”。
網絡擴展解釋
“離辭”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一、指排比組織詞語,撰寫文章
- 核心含義:指通過修辭手法(如排比、連類)組織文辭,多用于文學創作。例如《史記》評價莊子作品時提到“善屬書離辭,指事類情”,意指其擅長用文字鋪陳、類比說理。枚乘《七發》中的“比物屬事,離辭連類”也體現了這種修辭特色。
- 學術争議:清代學者王念孫在《讀書雜志》中提出“離辭”可解作“陳辭”(即陳述文辭),但這一觀點未被廣泛采納。
二、指辭别、告别
常見于唐代詩文,如張籍《離婦》中“堂上謝姑嫜,長跪請離辭”,描述女子向公婆恭敬告别的場景。此用法更偏向具體行為,與“離别”近義。
總結對比
義項 |
應用場景 |
典型例句 |
來源 |
排比修辭、寫作 |
文學評論/創作理論 |
《史記》《七發》相關評述 |
|
告别 |
日常生活/叙事詩文 |
張籍《離婦》中的家庭場景 |
|
該詞現代已不常用,多出現在古籍解析或文學研究中。如需深入探究,可參考《史記》《漢書》及漢魏六朝文集中的用例。
别人正在浏覽...
阿郎按拍暴徵迸湧本座抃儛材質蒼黯草庵昌鼠承弦楚鉗出畋大荊大悟典案貂尾扇地震帶動撼鬥法扼吭奪食分揀桂枝客還繞河魚天雁換骨奪胎黃亞姑花心蕙樓奸惡熸灰夾巷架築金谷宴劑子眷相駃疾狂肆魁俉來歆漣洏禮眷臨淵羨魚柳汀鸾冕馬奶酒逆狀泮芹葩瑵榮牒煞鬼沈潔騰化術田間鐵蒺藜骨朵途飾纖鈎先熱吓射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