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息秏 ”。1.猶消長。指事物的盛衰、盈虧、吉兇等。《韓非子·解老》:“治鄉、治邦、莅天下者,各以此科,適觀息耗,則萬不失一。”《史記·天官書》:“故候息秏者,入國邑,視封疆田疇之正治,城郭室屋門戶之潤澤,次至車服畜産精華。實息者,吉;虛秏者,兇。”
(2).猶損耗。《魏書·食貨志》:“運漕之利,今古攸同,舟車息耗,實相殊絶。”
(3).休養生息。《三國志·魏志·蔣濟傳》:“百事草創,農桑者少,衣食者多,唯當息耗百姓,不至甚弊。”
(4).消息,信息。《魏書·王肅傳》:“ 肅 還京師, 世宗 臨東堂引見勞之。又問:‘ 江 左有何息耗?’” 宋 歐陽修 《與大寺丞書》:“近 郭天錫 來後,便遣兵士作子等去,望人到,汝便離 潁 。至今已八6*九日,并無息秏,不免憂疑。” 清 方苞 《送王篛林南歸序》:“ 篛林 之歸也,秋以為期,而餘仲夏出塞門,數附書問息耗,而未得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息耗漢語 快速查詢。
“息耗”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在不同曆史文獻和語境中存在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解釋:
盛衰消長
指事物的興衰、盈虧或吉兇變化。例如《韓非子·解老》中提到通過觀察“息耗”來預測吉兇,認為實際增長為吉,虛耗則為兇。
損耗
多用于描述資源、財力的消耗。如《魏書·食貨志》提到漕運中的“舟車息耗”,強調運輸工具的損耗差異。
休養生息
指減輕百姓負擔,恢複生産。如《三國志·魏志·蔣濟傳》主張“息耗百姓”,避免過度消耗民力。
消息、信息
在部分文獻中可引申為動态或音信,例如“實息者吉”隱含對信息的判斷。
現代引申義
部分詞典(如)将其解釋為“停止消耗”,強調節約資源,可能為現代語境下的拓展含義。
使用建議
《息耗》是一個漢語詞語,用來描述行為或者事物消耗能量或資源的過程。它包含了兩個部分,分别是“息”和“耗”。
《息耗》的部首是“⺶”,拼音是“心”。它包含了8個筆畫。
《息耗》這個詞的來源比較明顯,其中“息”是指人體的呼吸止息狀态,而“耗”則表示消耗或耗費的意思。因此,《息耗》指的是人體在運動、勞動、思考等過程中消耗能量或者耗費體力的情況。
《息耗》的繁體字是“息耗”。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可能使用的是稍微不同的形态。然而,我無法給出具體的古代寫法,因為我的數據庫僅包含現代的文字形态。
1. 長時間的工作會導緻身體的嚴重息耗。
2. 激烈的運動會增加身體的能量消耗,使得息耗更加明顯。
息耗不多,僅有幾個組詞,如:
1. 交談息耗
2. 科研息耗
3. 運動息耗
一些與《息耗》意思相近的詞語有:
1. 能量消耗
2. 耗費
3. 消磨
與《息耗》意思相反的詞語是:
1. 積蓄
2. 蓄能
3. 儲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