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息秏 ”。1.猶消長。指事物的盛衰、盈虧、吉兇等。《韓非子·解老》:“治鄉、治邦、莅天下者,各以此科,適觀息耗,則萬不失一。”《史記·天官書》:“故候息秏者,入國邑,視封疆田疇之正治,城郭室屋門戶之潤澤,次至車服畜産精華。實息者,吉;虛秏者,兇。”
(2).猶損耗。《魏書·食貨志》:“運漕之利,今古攸同,舟車息耗,實相殊絶。”
(3).休養生息。《三國志·魏志·蔣濟傳》:“百事草創,農桑者少,衣食者多,唯當息耗百姓,不至甚弊。”
(4).消息,信息。《魏書·王肅傳》:“ 肅 還京師, 世宗 臨東堂引見勞之。又問:‘ 江 左有何息耗?’” 宋 歐陽修 《與大寺丞書》:“近 郭天錫 來後,便遣兵士作子等去,望人到,汝便離 潁 。至今已八6*九日,并無息秏,不免憂疑。” 清 方苞 《送王篛林南歸序》:“ 篛林 之歸也,秋以為期,而餘仲夏出塞門,數附書問息耗,而未得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息耗漢語 快速查詢。
“息耗”是漢語中具有曆史演變特征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一、本源含義:生長與消減的平衡關系 《漢語大詞典》指出,“息”本義為滋生增長,“耗”指減損消耗,二字組合構成對立統一概念,指事物發展過程中增長與衰減的動态平衡。這種用法見于《韓非子·解老》:“樹木有曼根,有直根。直根者,書之所謂‘柢’也。柢也者,木之所以建生也;曼根者,木之所以持生也。息耗則加用事。”此處通過樹木根系的變化,闡釋自然界生長與消耗的辯證關系。
二、引申含義:信息傳遞的社會功能 隨着語言發展,《辭源》記載該詞在秦漢文獻中衍生出“消息”“音信”之義,如《三國志·吳書·周鲂傳》所述“遣使赍箋七條,拜印绶付門戶,令鲂條報息耗”,此處特指軍事情報的傳遞。這種語義轉變體現了古代社會對信息流通重要性的認知。
三、經濟領域的專業術語 在曆代經濟文獻中,該詞常指財物收支狀況。《鹽鐵論·本議》記載:“萬物通則萬物運,萬物運則萬物賤,萬物賤則萬物息耗知矣。”此處通過商品流通規律,說明掌握物資消耗數據對經濟調控的重要性。
“息耗”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在不同曆史文獻和語境中存在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解釋:
盛衰消長
指事物的興衰、盈虧或吉兇變化。例如《韓非子·解老》中提到通過觀察“息耗”來預測吉兇,認為實際增長為吉,虛耗則為兇。
損耗
多用于描述資源、財力的消耗。如《魏書·食貨志》提到漕運中的“舟車息耗”,強調運輸工具的損耗差異。
休養生息
指減輕百姓負擔,恢複生産。如《三國志·魏志·蔣濟傳》主張“息耗百姓”,避免過度消耗民力。
消息、信息
在部分文獻中可引申為動态或音信,例如“實息者吉”隱含對信息的判斷。
現代引申義
部分詞典(如)将其解釋為“停止消耗”,強調節約資源,可能為現代語境下的拓展含義。
使用建議
愛嗜白劄子本恉扁擔星褊直碧傘弊尩不幹不再裁長補短常法吃白酒齒耋此唱彼和蔥蒙杜門絶客煩愦法數縛茆感孚廣濟王管套固步自封還周寒事喝風呵煙環礁讙露禁閨井養集事軍操劇戲漣泣利濟露覆呂宋煙盟首逆豎奴下庖戲匹鄭企待親隨秋斂曲士色象少胥手足異處霜齒摅意思覃榫銷彈性模量徒讀父書徒工晩就偎倚文府新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