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幹燥清爽。 明 李诩 《戒庵老人漫筆·陰陽互藏》:“先儒言水生燥,火生溼,曾試觀黏膩之物,以水或湯滌之,則索然乾爽生燥之謂也。” 蕭紅 《馬伯樂》第二章:“他的手在被邊上摸着,那潔白的被邊是非常幹爽的,似乎還帶清香的氣息。” 楊朔 《三千裡江山》頭:“今天好不容易碰上個晴天,滿眼明晃晃的太陽光,特别幹爽。”
“乾爽”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形容環境或物體的狀态,其核心含義可拆解為以下兩個方面:
基本定義
“乾”通“幹”,指幹燥、無潮濕;“爽”意為清爽、舒適。組合後表示幹燥且清爽的狀态,常用于描述氣候、物體表面或環境。例如:“秋天空氣幹爽”“台面保持乾爽”。
具體應用語境
該詞在繁體與簡體中均可使用(“乾爽”或“幹爽”),實際含義無差異。反義詞可聯想“潮濕”“黏膩”等描述濕潤狀态的詞彙。
「乾爽」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用來形容物體表面幹燥清爽。其中,「乾」和「爽」是兩個獨立的漢字。
「乾」字的偏旁部首是「乙」,它的筆畫數是四畫。
「爽」字的偏旁部首是「爻」,它的筆畫數是12畫。
「乾爽」一詞起初出自《周易》。在《周易》中,「乾」象征天,「爽」象征清晰明亮。結合在一起,表示天空晴朗明亮的狀态。
「乾爽」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乾爽」,并沒有太大的變化。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乾」字的上部分是「乙」的變體,下部分是「幹」字;「爽」字的上部分是「爻」的變體,下部分是「湘」字。
1. 在這片幹燥的土地上,空氣十分乾爽,幾乎沒有濕潤的感覺。
2. 晴朗的天空給人一種乾爽舒適的感覺。
乾透、乾洗、爽朗、清爽等。
幹燥、幹爽、清爽。
潮濕、潮濕、濕潤。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