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耳并重的意思、口耳并重的詳細解釋
口耳并重的解釋
對說和聽的訓練同等重視。
詞語分解
- 口的解釋 口 ǒ 人和動物吃東西和發聲的器官(亦稱“嘴”):口腔。口才。口齒。口若懸河。 容器通外面的地方:瓶子口。 出入通過的地方:門口。港口。 特指中國長城的某些關口(多用作地名):古北口。喜峰口。 破裂的
- 并重的解釋 同樣重視;同等看待預防和治療并重詳細解釋不分主次,同等看待。 清 嚴有禧 《漱華隨筆·按察司》:“ 明 初置提刑按察司,謂之外臺,與都察院并重。”
專業解析
"口耳并重"是一個漢語成語,強調在知識傳授與學習過程中,口頭講解與聆聽記憶兩種方式同等重要,不可偏廢。以下是基于漢語詞典角度的詳細解釋:
一、成語釋義
口耳并重(kǒu ěr bìng zhòng)
指在學問的傳授與接受上,既注重通過口頭講解(口授),也強調認真聆聽與記憶(耳受),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出處:源自中國古代教育理念,強調教學互動中“言傳”與“心受”的結合。
二、字義拆解與引申
- 口
- 本義指言語表達,引申為教師的講授、知識的輸出。
- 參考:《說文解字》釋“口”為“人所以言食也”,突出其傳遞功能(中華書局《說文解字注》)。
- 耳
- 本義指聽覺器官,引申為學生的聆聽、理解與内化。
- 參考:《禮記·學記》載“學無當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強調“耳”作為學習通道的重要性(上海古籍出版社《禮記譯注》)。
- 并重
三、文化内涵與應用
- 教育方法論
體現傳統教育中“師授生受”的互動模式,反對單向灌輸。如朱熹提出“讀書須虛心涵泳,切己體察”,要求學者耳聽心受(《朱子語類》)。
參考: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國古代教育思想史》。
- 語言學習實踐
在語言教學中,聽說訓練需同步推進。例如漢語習得需兼顧發音練習(口)與聽力理解(耳)。
參考:北京語言大學《對外漢語教學導論》。
四、權威詞典釋義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口耳并重:指傳授知識不光靠口說,還要靠聽講,兩方面都重視。
來源:商務印書館官網釋義節選。
- 《漢語成語大詞典》
強調教學過程中講授與接受的并重關系,源于古代“口傳心授”的教育傳統。
來源:中華書局出版詞條索引。
五、現代價值啟示
在信息時代,該成語啟示知識傳播需兼顧:
綜合參考文獻
-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
- 王文錦.《禮記譯解》. 中華書局.
- 周健.《漢語教學法研修教程》. 人民教育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口耳并重”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kǒu ěr bìng zhòng,指對“說”(口語表達)和“聽”(聽力理解)的訓練同等重視,強調兩者的平衡發展。以下是詳細解析:
1. 基本含義
- 核心思想:在語言學習和信息傳遞中,口語表達與聽力理解需并重,不可偏廢。例如語言教學中,既注重發音和對話訓練,也關注聽力理解能力的培養。
- 常見誤讀:部分人可能誤解為“口耳并用”(用口說、用耳聽),但實際更強調“并重”的平衡性。
2. 出處與演變
- 最早用例:魯迅在《彷徨·肥皂》中提到:“英文又專是‘口耳并重’的”,描述中西折中的教育方式。
- 曆史背景:該成語源于近代語言教育理念,與古代典籍中“口耳相傳”不同,後者僅強調口頭傳播,而“并重”增加了對聽力的重視。
3. 使用場景
- 教育領域:適用于語言教學,如英語學習中需同步練習口語和聽力。
- 溝通場景:強調有效交流需兼顧表達與傾聽,例如商務談判或人際交往。
4. 注意事項
- 現代意義:在多媒體時代,可引申為“輸入與輸出并重”,例如學習時既閱讀(輸入)也寫作(輸出)。
- 反義詞:暫無嚴格對應的反義成語,但“重說輕聽”或“重聽輕說”可描述失衡狀态。
例句參考
“語言課堂上,老師采用口耳并重的教學方法,學生通過對話練習和聽力測試同步提升能力。”
通過綜合權威來源可知,該成語主要用于教育語境,強調語言技能的全面性。如需進一步探究,可查閱魯迅原文或語言學相關研究。
别人正在浏覽...
辯訂邊功閉熄不糂猜惑長庶纏混成群結隊蹙變黛耜雕彩東門行多難蓋面過度緊張堠吏華誕懷詐慌耗荒甯恚懼甲兵假癡假呆箭訣鲛绡加枝添葉借公行私解債荊豔酒櫃決命狙杙卡拉奇科比跨鼓頍纓寥翹膂力滿業茅庵明醫毆蛇巧麗沙村山僻山水相連升眺食指大動鼠須管潭淵天矚庭蕪罔死未明求衣無信響環鄉郡象器線形動物小太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