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頭便拜的意思、納頭便拜的詳細解釋
納頭便拜的解釋
納頭;低頭。一見面就低頭行下拜禮。形容人謙虛有禮貌。
詞語分解
- 納頭的解釋 低頭。 明 賈仲名 《金安壽》第四折:“納頭一覺回光入玄界,暢好是清也波哉。”《儒林外史》第八回:“隻見屋角頭走過一個人來,見了二位,納頭便拜下去。” 郭沫若 《孔雀膽》第一幕:“ 阿蓋 在 梁王
- 拜的解釋 拜 à 表示敬意的禮節:拜手(古代男子跪拜禮的一種)。拜忏。禮拜。回拜。 恭敬地:拜托。拜謝。拜讀。拜别。拜谒(.拜見;.瞻仰陵墓、碑碣)。 行禮祝賀:拜年。拜壽。 用一定的禮節授與某種名義或職位,或
網絡擴展解釋
“納頭便拜”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詞義解析
- 本義:指見面時立刻低頭行跪拜禮,表達尊敬或謙卑态度。
- 引申義:形容人謙虛有禮,常用于古代社交或文學場景中。
二、結構與出處
- 結構拆分:
- 納頭:低頭(“納”有“收、低”之意)。
- 便拜:立即行拜禮(“拜”指古代跪拜禮節)。
- 經典出處:
- 明代《水浒傳》第二十三回:“武松當下推金山,倒玉柱,納頭便拜。”
- 清代《儒林外史》第五十回:“萬中書納頭便拜。”
三、用法與語境
- 語法功能:作謂語,多用于描述行禮動作。
- 適用場景:
- 古代文學中下級對上級、晚輩對長輩的禮節。
- 現代可用于形容極恭敬的态度(帶古風色彩)。
四、示例補充
- 古代語境:臣子面見君王時,納頭便拜以示忠誠。
- 現代類比:如同職場新人向資深前輩鞠躬問好,體現謙遜。
五、注意事項
-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但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出現于曆史文本或仿古創作中。
- 常見誤用:不可用于描述被迫行禮的場景,需自願性謙恭行為。
網絡擴展解釋二
納頭便拜
納頭便拜是指向人行禮時,直接彎腰鞠躬,以示敬意或恭敬的動作。它是一種古老的文化表達方式,凝聚着中華民族對尊敬和謙遜的傳統觀念。
拆分部首和筆畫
《納頭便拜》的拆分部首是纟(纟是纰纟舊部首)和手,總計4個筆畫。
來源
《納頭便拜》一詞最初出現在明代李時中的《南柯記》中,其中有一段描寫:“我因為自己污泥而自愧,就納頭便拜。”隨後,這個詞彙就逐漸流傳開來,作為一種故事内涵和文化形象。
繁體字
繁體字中,“納頭”和“便拜”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隻是結構形态上有所變化。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的書寫方式和現在有所不同。具體到《納頭便拜》這個詞,可能會有一些字形上的差異,但整體字義并未改變。
例句
1. 在見到長輩時,我們要納頭便拜,以示尊敬。
2. 整個村莊都為他的高尚品德紛紛納頭便拜。
組詞
納貢、納福、納涼、拜訪、拜托、拜祭等。
近義詞
行禮、鞠躬、跪拜。
反義詞
驕傲、不屑、自大。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