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頭便拜的意思、納頭便拜的詳細解釋
納頭便拜的解釋
納頭;低頭。一見面就低頭行下拜禮。形容人謙虛有禮貌。
詞語分解
- 納頭的解釋 低頭。 明 賈仲名 《金安壽》第四折:“納頭一覺回光入玄界,暢好是清也波哉。”《儒林外史》第八回:“隻見屋角頭走過一個人來,見了二位,納頭便拜下去。” 郭沫若 《孔雀膽》第一幕:“ 阿蓋 在 梁王
- 拜的解釋 拜 à 表示敬意的禮節:拜手(古代男子跪拜禮的一種)。拜忏。禮拜。回拜。 恭敬地:拜托。拜謝。拜讀。拜别。拜谒(.拜見;.瞻仰陵墓、碑碣)。 行禮祝賀:拜年。拜壽。 用一定的禮節授與某種名義或職位,或
專業解析
納頭便拜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指低頭立即下拜行禮,形容态度極為恭敬、順從或表達由衷的敬意與歸順。以下從詞典角度詳細解析其構成與用法:
一、字義分解與行為特征
-
納頭:
- “納”意為“低下”、“收進”,此處指低下頭顱的動作。
- “頭”即頭部,強調身體姿态的轉變。
- 組合後表示“低頭”,是行禮前的準備動作,體現謙卑姿态。
-
便拜:
- “便”意為“立即”、“隨即”,強調動作的迅速與直接。
- “拜”指“行跪拜禮”,古代表示最高敬意的禮節。
- 整體描述“立刻跪拜” 的行為,凸顯反應的果斷與誠懇。
二、語境與情感色彩
- 恭敬與臣服:
常用于描述對尊長、恩人或有威望者表達極度尊敬,如《水浒傳》中好漢對宋江“納頭便拜”,體現心悅誠服。
- 歸順與投靠:
在曆史或文學中,亦表示主動歸附強者或勢力,如《三國演義》中将領歸降時的場景。
- 情感強度:
動作的迅速性(“便”)與身體語言的謙卑(“納頭”)共同傳遞發自内心的崇敬或徹底服從 的态度。
三、權威詞典釋義參考
-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低頭即拜。形容極其恭敬或歸順。”
(來源:《漢語大詞典》“納頭”條)
-
《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第7版):
“低下頭馬上行禮,表示極為恭敬或順服。”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納頭便拜”詞條)
四、古典文學中的典型用例
- 《水浒傳》第三十八回:
“李逵聽了,納頭便拜,說道:‘我鐵牛今日才尋得真正哥哥!’”
(體現對宋江的赤誠追隨)
- 《儒林外史》第五十回:
“那人納頭便拜,口稱:‘晚生有眼不識泰山!’”
(表達對身份高于己者的惶恐與敬意)
“納頭便拜”以簡潔的動作描寫(低頭→跪拜)濃縮了中華禮儀文化中對“敬”與“從”的極緻表達,其權威釋義可溯至《漢語大詞典》《現代漢語詞典》等經典辭書,并在明清小說中高頻出現,成為刻畫人物關系與情感張力的标志性用語。
網絡擴展解釋
“納頭便拜”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詞義解析
- 本義:指見面時立刻低頭行跪拜禮,表達尊敬或謙卑态度。
- 引申義:形容人謙虛有禮,常用于古代社交或文學場景中。
二、結構與出處
- 結構拆分:
- 納頭:低頭(“納”有“收、低”之意)。
- 便拜:立即行拜禮(“拜”指古代跪拜禮節)。
- 經典出處:
- 明代《水浒傳》第二十三回:“武松當下推金山,倒玉柱,納頭便拜。”
- 清代《儒林外史》第五十回:“萬中書納頭便拜。”
三、用法與語境
- 語法功能:作謂語,多用于描述行禮動作。
- 適用場景:
- 古代文學中下級對上級、晚輩對長輩的禮節。
- 現代可用于形容極恭敬的态度(帶古風色彩)。
四、示例補充
- 古代語境:臣子面見君王時,納頭便拜以示忠誠。
- 現代類比:如同職場新人向資深前輩鞠躬問好,體現謙遜。
五、注意事項
-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但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出現于曆史文本或仿古創作中。
- 常見誤用:不可用于描述被迫行禮的場景,需自願性謙恭行為。
别人正在浏覽...
八白室百鄽百丈竿頭裁決昌福朝鐘暮鼓稱譽諜賊地下室笃慎杜儀耳屏風習高制共識鬼籍股指河平紅埃紅女白婆虎頭燕額驕謇結驷連镳謹敏吉羊蹶踣絶巧曠日來葉臘梨狼突豕竄領乾薪路碑沒頭梅溪捏揣憑由強中自有強中手愆則绮刻曲媚入格散兒行少主盛聘身謀濕生水衡説好説歹天際貼戶提振托地忘掉慰薦蔚藍色五鑿消取析珪判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