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齧的意思、缺齧的詳細解釋
缺齧的解釋
破損。 南朝 梁 江淹 《到功曹參軍箋詣骠騎竟陵王》:“漏越之琴,竊 莊文 之價,缺齧之劍,盜 頃襄 之名。” 南唐 陳陶 《宿島徑夷山舍》詩:“缺齧心未理,寥寥夜猿哀。”
詞語分解
- 缺的解釋 缺 ē 不夠:缺乏。缺少。缺憾。欠缺。缺漏。 殘破:缺點。缺口。缺陷。 空額(指職位):缺額。補缺。 該到而未到:缺勤。缺席。 短欠餘 筆畫數:; 部首:缶; 筆順編號:
- 齧的解釋 齧 è 同“齧”。 筆畫數:; 部首:齒;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缺齧"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物體因缺損、侵蝕或咬噬而呈現出的殘缺、不完整的狀态。以下從詞典釋義角度進行詳細解釋,并引用權威來源:
一、 基本釋義
"缺齧"指物體邊緣或表面因外力作用(如磨損、腐蝕、啃咬等)而出現的缺口、破損或殘缺不全的現象。它強調的是一種不完整、被破壞的物理形态。例如,形容器物邊緣破損、古籍書頁被蟲蛀蝕、堤岸被水流沖刷出缺口等,均可使用"缺齧"來描述其狀态。
二、 字源解析
- 缺:本義指器皿破損。《說文解字》釋為:“缺,器破也。” 引申為殘缺、不完整、缺口、過失等義。在“缺齧”中,“缺”主要承擔“缺損、缺口”的含義。
- 齧:是“齧”的異體字,本義為用牙啃咬、咬噬。《說文解字》釋為:“齧,噬也。” 引申為侵蝕、磨損、缺口等義。在“缺齧”中,“齧”不僅指具體的啃咬動作,更側重于表達持續的、漸進性的侵蝕或破壞過程,這種破壞最終導緻了“缺”的結果。
三、 詞義引申
"缺齧"由具體的物理破損,可引申形容:
- 事物的衰敗或損耗:如“歲月缺齧”形容時光流逝帶來的磨損。
- 記憶或文字的缺失:如古籍因年代久遠或蟲蛀導緻字迹模糊、内容缺失。
- 道德或規範的缺損:雖不常用,但在特定語境下可比喻道德上的虧缺或禮制的破壞。
四、 使用語境
該詞屬于書面語,多用于描述:
- 古物、器皿、建築等的物理破損:如“石碑曆經風雨,邊緣已顯缺齧”。
- 書籍、文獻的蟲蛀或殘損:如“這部宋版書雖經缺齧,仍為稀世珍寶”。
- 自然地貌的侵蝕痕迹:如“河岸被洪水沖刷得缺齧不平”。
- 比喻性的衰敗或消耗:如“年華在戰亂中缺齧殆盡”。
權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 (羅竹風主編,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作為最權威的大型漢語語文詞典之一,其對“缺”、“齧”及合成詞有詳盡的本義和引申義解釋,是理解“缺齧”詞義的根本依據。其釋義建立在大量古籍語料考證基礎上。
- 《辭源》(第三版) (商務印書館出版):着重探求詞語的起源和古義,對于理解“缺”和“齧”的字源及其在古籍中的早期組合使用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 《古代漢語詞典》(第二版) (商務印書館出版):收錄了大量古代漢語詞彙,包括生僻詞和合成詞,對“缺齧”在古文中的具體用法和含義有更貼近語境的解釋。
- 《王力古漢語字典》 (中華書局出版):王力先生是著名語言學家,該字典釋義精當,注重詞義的系統性和曆史演變,有助于理解“缺齧”的構詞理據和語義層次。
“缺齧”是一個描繪物體因侵蝕、咬噬等原因導緻殘缺破損狀态的書面詞彙,其含義根植于“缺”與“齧”的本義及引申義,常見于對古物、文獻或自然侵蝕痕迹的描述,并偶有引申用法。理解其确切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
網絡擴展解釋
“缺齧”(quē niè)是“缺齧”的繁體寫法,屬于漢語古典詞彙,現代使用較少。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
基本釋義
指物體因缺損、磨損或長期使用而呈現的破損狀态,常用于描述器物、建築等物理性損壞。
-
拼音與詞形
- 拼音:quē niè
- 繁體:缺齧
- 簡體:缺齧(“齧”為“齧”的異體字)。
-
例句及出處
南朝梁詩人江淹在詩句“缺齧心未理,寥寥夜猿哀”中,以“缺齧”形容殘破之景,暗喻内心的憂思。
-
近義詞與語境
近義詞包括“殘缺”“破損”“剝蝕”等。該詞多用于文學或曆史文獻中,如描述古建築、碑刻的歲月痕迹,或借物喻情表達哀婉意境。
-
現代使用提示
當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常見于古籍研究或學術讨論。日常表達中可用“破損”“殘缺”等替代。
别人正在浏覽...
把予本部偪勒兵棱镈人播送部握麨面朝夕共處崇和愁慘出糞琮璧崔錯催驅釣槎滴水成冰冬夫兒女态放徙伏死撫物隔岸貢事胍肫龜紋錦海路行號巷哭何省黃麞解攜譏評摳谒亮光遼川瀝耳澧沛孟槐内聲賠嫁錢靫兒器甲清清謹謹蛩蛩散差馬澀鍊殺鷄取卵山河時育收頓束理素纰騰拔騰逐天羊偉業詳奪湘累相訾嫺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