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破損。 南朝 梁 江淹 《到功曹參軍箋詣骠騎竟陵王》:“漏越之琴,竊 莊文 之價,缺齧之劍,盜 頃襄 之名。” 南唐 陳陶 《宿島徑夷山舍》詩:“缺齧心未理,寥寥夜猿哀。”
“缺齧”(quē niè)是“缺齧”的繁體寫法,屬于漢語古典詞彙,現代使用較少。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指物體因缺損、磨損或長期使用而呈現的破損狀态,常用于描述器物、建築等物理性損壞。
拼音與詞形
例句及出處
南朝梁詩人江淹在詩句“缺齧心未理,寥寥夜猿哀”中,以“缺齧”形容殘破之景,暗喻内心的憂思。
近義詞與語境
近義詞包括“殘缺”“破損”“剝蝕”等。該詞多用于文學或曆史文獻中,如描述古建築、碑刻的歲月痕迹,或借物喻情表達哀婉意境。
現代使用提示
當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常見于古籍研究或學術讨論。日常表達中可用“破損”“殘缺”等替代。
《缺齧》是一個中文詞語,表示牙齒缺損、殘缺不全,特指牙齒缺失或者牙齒表面受到損壞。
《缺齧》的拆分部首是“缶”和“齒”,拼音分别是“fǒu”和“chǐ”。
《缺齧》的總筆畫數是19畫。
《缺齧》的來源比較有趣,它由兩部分組成。
其中,“缺”原本代表着不完整、殘缺或者缺少的意思,而“齧”是一個古代形聲字,意為“咬”。結合起來,即表示咬的時候有牙齒缺損或者牙齒不完整。
《缺齧》的繁體是「缺齧」。
在古代,中文對于《缺齧》一詞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古代的字形可能會有一些差異。
1. 他年幼時受到意外傷害,導緻嘴裡幾顆牙齒缺齧。
2. 張先生發現自己的牙齒越來越脆弱,容易出現缺齧的問題。
- 缺損:表示缺少或者損壞的意思。
- 齧牙:指用牙齒咬東西,特指小齒咬。
- 齧齒:指小牙齒的爬齒。
- 缺失:表示缺少、丢失的意思。
- 殘缺:指不完整、損毀部分的意思。
- 完整:指整體無缺的狀态。
- 健全:表示完好無損、良好發展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