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佳士,才識過人的人士。《晉書·羊祜傳》:“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來賢達勝士,登此遠望,如我與卿者多矣!” 宋 葉適 《<黃子耕文集>序》:“ 豫章 黃子耕 ,少所樹立,便入高人勝士之目,不獨倚先世為重也。” 明 方孝孺 《題褚遂良書唐文皇帝哀冊墨迹》:“ 晉 宋 間人以風度相高,故其書如雅人勝士。”
(2).佛教語。對持戒者的尊稱。見《釋氏要覽》卷上引《月燈三昧經》。 元 德異 《<壇經>序》:“近得 通上人 尋到全文,遂刊於 吳 中 休休禪寺 ,與諸勝士同一受用。”
勝士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古典色彩的稱謂,指才德出衆、品行卓越的賢士,常用于贊譽學識淵博、修養深厚之人。其釋義可從以下三方面展開:
才德超群之士
“勝士”由“勝”(優異、傑出)與“士”(古代指有學識或德行的人)組合而成,強調其人在學識、德行或能力上的卓然不群。如《漢語大詞典》釋為:“佳士,才識過人的人。”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4年)第6卷,第1263頁。
通“聖士”的雅稱
古漢語中“勝”與“聖”音近互通(如《康熙字典》注:“勝,音聖”),故“勝士”亦可解作“聖士”,暗含道德境界近乎聖賢之意。
來源:《康熙字典·未集下·肉部》(中華書局影印本)。
《晉書》中的典範
《晉書·羊祜傳》載:“祜樂山水,每風景,必造岘山,置酒言詠,終日不倦。嘗慨然歎息,顧謂從事中郎鄒湛等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來賢達勝士,登此遠望,如我與卿者多矣!’”此處“勝士”與“賢達”并列,指曆代登高懷古的傑出之士。
來源:《晉書·卷三十四·羊祜傳》(中華書局點校本)。
蘇轼詩中的隱逸高士
蘇轼《浣溪沙·憶舊》詞雲:“長記鳴琴子賤堂,朱顔綠發映垂楊。如今秋鬓數莖霜。聚散交遊如夢寐,升沉閑事莫思量。仲卿終不避桐鄉。”清代詞學家朱孝臧注此詞時,以“勝士”指代品德高潔的隱者(注本《東坡樂府箋》)。
來源:《蘇轼全集校注·詞集》(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4冊,第201頁。
《辭源》的經典解釋
現代權威工具書《辭源》明确釋義:“勝士,猶言佳士。德行或才學優異之人。”并引《景德傳燈錄》佛典用例:“勝士安禅,靈祇護法。”
來源:《辭源(修訂本)》(商務印書館,2015年),第3冊,第2491頁。
古代注疏的印證
清代學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釋“勝”為“任也”,引申為“能擔當大任者”,故“勝士”即“士之優異者,堪當重任”。
來源:《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176頁。
“勝士”一詞承載着中國傳統文化中對德才兼備者的推崇,其權威釋義始終圍繞才識德行雙優的核心内涵,兼具曆史文獻與經典注疏的雙重支撐。
“勝士”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才識過人的佳士
指品德高尚、才學出衆的人士。例如《晉書·羊祜傳》提到“賢達勝士”,即指這類卓越人物。
佛教對持戒者的尊稱
在佛教語境中,“勝士”特指嚴格遵守戒律的修行者,源自《釋氏要覽》引用的《月燈三昧經》。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釋氏要覽》《晉書》等原始文獻,或訪問查字典等平台(來源、2)。
巴巴急急襃績鼈索波畢博物多聞塵汙吃不退吃生活雌牙露嘴粗縱膽烈誕序雕亡腶修符節貢元鼓腹駭駭寒條盒飯懷珠火坼節粉經官動府旌闾拘録恐駭廉鄙斂蛾裂殖菌離世遁上留養籮筐濾塵器媒贽門診能員凝命女男平注千佛洞千年萬載喬家公奇懷傾膝親結秦庭之哭戎校色差山趾勝處松菊算子綏靖鐵牌停節渥窪吳裝先室銷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