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方澤的意思、方澤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方澤的解釋

即方丘。古代夏至祭地祇的方壇。因為壇設于澤中,故稱。《廣雅·釋天》:“圓丘大壇,祭天也;方澤大折,祭地也。” 王念孫 疏證引《周禮·春官·大司樂》:“夏日至,於澤中之方邱奏之,若樂八變,則地示皆出,可得而禮矣。” 唐 楊炯 《少室山少姨廟碑》:“圓丘方澤,所以享天神地祇。” 宋 蘇轼 《郊祀奏議》:“當郊之歲,以夏至祀地祇於方澤。”《六部成語·禮部》:“方澤:地壇之祭,掘地為方池,貯水以祭,謂之方澤。”

大澤。方,通“ 旁 ”。《文選·張衡<歸田賦>》:“爾乃龍吟方澤,虎嘯山邱。” 張銑 注:“方澤,大澤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方澤,作為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含義:

  1. 本義:方形的水澤或池沼

    • 這是“方澤”最基礎的字面意思。“方”指形狀為方形、矩形,“澤”指聚水的低窪處、湖泊或沼澤。合起來即指形狀規整為方形或矩形的水域。這一含義體現了古人對水體形态的具體描述。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2. 特指:古代祭祀地祇的壇——方丘

    • 這是“方澤”在中國古代禮制文化中最重要的專有含義。根據古禮,祭祀天神(如昊天上帝)在圓形高壇(圜丘)進行,祭祀地祇(後土神或地神)則在方形低窪的壇場進行,這個壇場被稱為“方丘”或“方澤”。古人認為“天圓地方”,故以方形象征大地。方澤壇通常建于都城北郊,壇體方形,四周環水(象征澤),故名“方澤”。例如《周禮·春官·大司樂》記載:“夏日至,于澤中之方丘奏之。” 後世曆代王朝(如唐、宋、明、清)的北郊祭地典禮均在此類壇場舉行。來源:《周禮·春官·大司樂》;《宋史·禮志》。
  3. 象征意義:大地

    • 由于方澤是祭祀地祇的場所,它本身也成為了大地的象征,承載着“厚德載物”、“養育萬物”的文化意涵。在相關文獻或文學作品中,“方澤”有時可直接代指大地。來源:曆代禮學文獻及文學作品。
  4. 地名

    • “方澤”也可作為地名使用。例如,在安徽省安慶市潛山縣(現為潛山市)曆史上曾設有“方澤鎮”(今屬黃鋪鎮)。來源:地方志(如《潛山縣志》)。

網絡擴展解釋

“方澤”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一、祭祀地祇的方壇

  1. 基本定義
    “方澤”即“方丘”,是古代夏至時祭祀地祇(土地神)的方形祭壇。根據《廣雅·釋天》記載:“圓丘大壇,祭天也;方澤大折,祭地也。”。其形制為方形,因祭壇建于水澤之中而得名,與圓丘(祭天的圓形高壇)形成天地對應的祭祀體系。

  2. 曆史文獻佐證

    • 《周禮·春官·大司樂》提到:“夏日至,於澤中之方邱奏之。”,說明祭祀時需在澤中設壇,并配以特定禮樂。
    • 唐代楊炯的《少室山少姨廟碑》和宋代蘇轼的《郊祀奏議》中也多次提及方澤的祭祀功能。

二、地理含義:大澤

“方”通“旁”,意為廣闊,“澤”指水彙聚之地,因此“方澤”可引申為大澤(大型湖泊或沼澤)。如漢代張衡《歸田賦》中“龍吟方澤,虎嘯山邱”,此處的“方澤”即指廣闊的水域。

三、作為人名的寓意(補充信息)

“方澤”常用于人名,其中:

“方澤”的核心含義與古代祭祀制度相關,需結合曆史文獻理解;作為地理或人名時,則需根據語境具體分析。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周禮》《廣雅》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覽...

阿辟擺子辦公會議搬挑貝梵避頭不徇私情倉猝堤埂低品遏流雲法海方才芳卉膚俗改調攻鈔狗沁歌鈎箴軌納桂堂鬼謡還省賀年紅焰焰環塗壺手裌布洊登驚客積憎苛政猛于虎困惱吏額領航員力氣婁子麥壟幔屋毛錢麪包車靡薄片幫僑士啓寵納侮輕隽骐雄巏嵍曲線闆染紙沈恨涉疑視端手表守株待兔素守癱瘓同奬小年夜歇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