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默然。《南齊書·王僧虔傳》:“或有身經三公,蔑爾無聞;布衣寒素,卿相屈體。” 南唐 劉崇遠 《金華子雜編》卷上:“稽古之談,幾乎絶侶;橫經之席,蔑爾無聞。” 宋 歐陽修 《論台谏官唐介等宜早牽複劄子》:“至於謀猷啟沃,蔑爾無聞,上辜聖恩,下愧清議,人雖未責,臣豈自安。”
(2).輕慢、鄙棄的樣子。《北史·張彜傳》:“ 彜 愛好知己,輕忽下流,非其意者,視之蔑爾。”
“蔑爾”是古代漢語詞彙,具有雙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一、核心含義
默然無聲的狀态
指沉默不語或默默無聞,常見于描述人物存在感薄弱或未受關注。例如《南齊書·王僧虔傳》中“蔑爾無聞”,即形容身居高位卻默默無聞。
輕慢、鄙棄的态度
表示對人或事物的輕視與不屑,如《北史·張彜傳》提到“非其意者,視之蔑爾”,強調對不合心意者的輕蔑态度。
二、使用場景
三、詞源解析
四、補充說明
部分詞典将其歸類為成語,但更常見的是作為文言短語使用。兩種含義看似矛盾,實則為語境差異所緻:默然強調“無聲”,輕慢側重“态度”。
《蔑爾》(mò ěr)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對某人或某事的蔑視、輕視或不屑。
《蔑爾》的部首是艹(草字頭),它是由5劃組成的。
《蔑爾》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詩經》中的一句詩:“威儀折獄,不用其力;蔑爾而生一個。”後來演變為現在的含義。
《蔑爾》的繁體字為“蔑爾”
在古代,漢字“蔑爾”曾有不同的寫法,如“蔑邇”、“蔑爾”等,但現代使用的寫法為“蔑爾”。
他對我的努力毫不蔑視,而是給予了充分的認可和鼓勵。
蔑視、蔑笑、蔑棄、蔑賤
藐視、輕蔑、鄙視、看不起
尊重、崇敬、器重、器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