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節物的意思、節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節物的解釋

(1).作為;行事。《呂氏春秋·士容》:“今日君民而欲服海外,節物甚高而細利弗賴。” 高誘 注:“節物,事也。行事甚高,細小之利不恃賴之也。”

(2).各個季節的風物景色。 晉 陸機 《拟明月何皎皎》詩:“踟蹰感節物,我行永已久。” 宋 蘇舜欽 《秋夕懷南中故人》詩:“向夕依闌念昔遊,蕭條節物更他州。” 清 吳偉業 《礬清湖》詩:“生還愛節物,高會逢茱萸。” 沉尹默 《五月五日》詩:“節物忺人角黍香,榴花到眼益清狂。”

(3).應節的物品。 宋 陸遊 《老學庵筆記》卷二:“ 靖康 初,京師織帛及婦人首飾衣服皆備四時,如節物則春旛、燈毬、競渡、艾虎、雲月之類。” 明 何良俊 《四友齋叢說摘抄·史二》:“中城兵馬司前食盒塞道,至不得行,餘怪問之,曰:‘此中城各大家至兵馬處送節物也。’”《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 金滿 正在家中喫利市飯,忽見老門子 陸有恩 來拜年,叫道:‘ 金阿叔 恭喜了!有利市酒,請我吃碗!’ 金令史 道:‘兄弟,總是節物,不好特地來請得。今日來得極妙,且喫三盃。’”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節物”是一個多義漢語詞彙,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種解釋:

一、作為;行事

指人的行為或處事方式,常見于古代文獻。例如《呂氏春秋·士容》中“節物甚高而細利弗賴”,高誘注釋為“行事甚高”。此義項強調行事風格的高尚與不拘小節。


二、季節風物

指不同季節的景物或氣候特征,多用于詩詞中表達時光流轉。如:


三、應節物品

特指與節日相關的物品或習俗。例如宋代陸遊《老學庵筆記》記載,北宋時期“春幡、燈球、艾虎”等均屬節物。這類物品常隨節令變化,體現傳統文化特色。


補充說明:部分文獻(如)提到“節物”有“節約物品”的含義,但此解釋未見于其他權威來源,可能為誤讀或次要義項,建議以主流釋義為準。

網絡擴展解釋二

節物

《節物》是一個漢字詞語,含有“節”和“物”兩個字。他們分别是由“艹”和“物”這兩個部首組成,以及“節”有五畫,“物”有八畫。

來源

《節物》一詞有着悠久的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起源。在古代,人們用象形的方式來表達事物的含義。所以,“節”字由兩個古代的象形字組成,上面的部分表示“日”字,下面的部分表示“人”字。而“物”字則是由三個部首組成,上面的部分是“牛”字,中間是“人”字,下面是“支”字。

繁體

在繁體字中,“節物”保留了原來的形态,沒有發生變化。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在古代,人們把字寫成類似于畫的形式,每個筆畫都有固定的順序和方式。關于《節物》這個詞,古代寫法也是由相同的部首組成。不過由于曆史變遷,古代的寫法與現代寫法有所不同。

例句

1. 節物有時可以給人們帶來意外的驚喜。

2. 在節令特殊的日子,節物的價格往往會上漲。

組詞

1. 節約:指合理利用資源,不浪費。

2. 物品:指具體的、有形的事物。

近義詞

1. 物品:表示具體的、有形的事物。

2. 東西:指不确定的、不具體的事物。

反義詞

1. 損耗:指資源的流失或物品的減少。

2. 消費:指使用或消耗物品。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