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作為;行事。《呂氏春秋·士容》:“今日君民而欲服海外,節物甚高而細利弗賴。” 高誘 注:“節物,事也。行事甚高,細小之利不恃賴之也。”
(2).各個季節的風物景色。 晉 陸機 《拟明月何皎皎》詩:“踟蹰感節物,我行永已久。” 宋 蘇舜欽 《秋夕懷南中故人》詩:“向夕依闌念昔遊,蕭條節物更他州。” 清 吳偉業 《礬清湖》詩:“生還愛節物,高會逢茱萸。” 沉尹默 《五月五日》詩:“節物忺人角黍香,榴花到眼益清狂。”
(3).應節的物品。 宋 陸遊 《老學庵筆記》卷二:“ 靖康 初,京師織帛及婦人首飾衣服皆備四時,如節物則春旛、燈毬、競渡、艾虎、雲月之類。” 明 何良俊 《四友齋叢說摘抄·史二》:“中城兵馬司前食盒塞道,至不得行,餘怪問之,曰:‘此中城各大家至兵馬處送節物也。’”《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 金滿 正在家中喫利市飯,忽見老門子 陸有恩 來拜年,叫道:‘ 金阿叔 恭喜了!有利市酒,請我吃碗!’ 金令史 道:‘兄弟,總是節物,不好特地來請得。今日來得極妙,且喫三盃。’”
節物指與節氣、時令相關的自然景物或習俗物品,是漢語中體現時間流轉與文化意蘊的重要概念。其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闡釋:
節物的字面義為“應合節氣的物候或事物”,特指隨季節變化而呈現的自然景象(如春花、秋月)或民俗物品(如端午粽子、重陽茱萸)。《漢語大詞典》釋為“應時節的風物景色”,強調其時間屬性與自然人文的雙重特征。例如宋代陸遊《立春》詩“節物年來總是新”,即以“節物”代指新春景象。
在古代文學中,“節物”常承載時光易逝的哲思。如《文選·陸機〈拟古詩〉》注:“節物,應時之物也”,暗含對生命周期的觀照。唐代白居易“節物行搖落”之句,更借秋日物候抒發生命凋零之歎,體現物候變遷與情感抒發的深層關聯。
現代漢語中,“節物”仍保留古典意蘊,多用于詩文或學術語境。《現代漢語詞典》将其定位為“時令景物”,常見于描寫四季更替的文學表達。如當代學者論述傳統文化時,常以“節物風俗”指代歲時節慶中的物質載體(如月餅、龍舟)及其文化符號意義。
經典用例
王維《奉和聖制重陽節》:“節物驚心兩鬓華”,以“節物”觸發對時光流逝的敏銳感知,印證其作為時間載體的文學功能。
主要參考文獻
“節物”是一個多義漢語詞彙,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種解釋:
指人的行為或處事方式,常見于古代文獻。例如《呂氏春秋·士容》中“節物甚高而細利弗賴”,高誘注釋為“行事甚高”。此義項強調行事風格的高尚與不拘小節。
指不同季節的景物或氣候特征,多用于詩詞中表達時光流轉。如:
特指與節日相關的物品或習俗。例如宋代陸遊《老學庵筆記》記載,北宋時期“春幡、燈球、艾虎”等均屬節物。這類物品常隨節令變化,體現傳統文化特色。
補充說明:部分文獻(如)提到“節物”有“節約物品”的含義,但此解釋未見于其他權威來源,可能為誤讀或次要義項,建議以主流釋義為準。
安制阿主沙裡拜送标率必裡遲離不托蟲蠧丑沮醇酒婦人淳茫楚招盜賊課地動山搖豆腐腦頓然凡侶封閉風景攝影高飛遠走故端軌法過曲海蜇橫眉竪眼禾役皇華昏僭健浪見兔顧犬驕宕戛雲桀虐急腳巨典開頭廥聚鍊鉗子嘹嘹漫亂墨蕩子匿堯憉悙諐耗千叟宴秋殘儒侶散說三災六難穑養省筆神藉衰衣爽約搜摘腿帶窊坎蛙坎武幹忤往賢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