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一牍的意思、尺一牍的詳細解釋
尺一牍的解釋
見“ 尺一 ”。
詞語分解
- 尺的解釋 尺 ǐ 中國市制長度單位(亦稱“市尺”。一尺等于十寸。西漢時一尺等于.米,今三尺等于一米):尺素(.一尺長的白絹,借指小畫幅;.書信)。尺短寸長。尺牍。 量長度的器具:竹尺。 像尺的東西:鐵尺。仿尺。
專業解析
"尺一牍"是中國古代文書制度中的一個專有名詞,特指漢代皇帝下達诏書時所用的一種特定規格的簡牍。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詳細闡釋:
-
字面釋義與形制特征
- "尺一":指簡牍的長度為一尺一寸(約合今25-26厘米)。漢代诏書有嚴格的等級制度,"尺一"是皇帝诏書的專用長度規格,區别于臣下上書所用的較短簡牍(如"尺牍"通常指一尺長的書信)。這體現了皇權的至高無上和诏書的權威性。
- "牍":指用于書寫的木片或竹片,是紙張普及前主要的書寫載體。"牍"相較于"簡"通常更寬,可書寫更多内容。
- 因此,"尺一牍"字面意思即指長度為"尺一"的簡牍,專用于承載皇帝诏命。
-
功能與用途
- 皇帝诏書的載體:"尺一牍"是漢代皇帝發布诏書、敕令、策命等正式官方文書的法定書寫材料。它象征着皇命的下達。
- 行政效力的體現:書寫在"尺一牍"上的诏書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和行政命令效力,是國家機器運轉的重要依據,各級官吏必須遵照執行。
-
曆史背景與文化内涵
- 皇權象征:使用特定長度的簡牍(尺一)來書寫诏書,是漢代禮制的一部分,旨在通過器物規格的差異來凸顯皇帝與臣子的尊卑之别,強化皇權的神聖性和唯一性。
- 文書制度規範化:"尺一牍"的出現反映了漢代國家文書制度的成熟與規範化,對後世公文制度産生了深遠影響。
- 代指诏書本身:在後世文獻中,"尺一"或"尺一牍"常被用作皇帝诏書的代稱或雅稱。
權威參考來源:
- 《說文解字》(東漢·許慎):對"牍"的解釋為"書版也",是理解"牍"作為書寫載體的基礎字義來源。
- 《漢書》(東漢·班固):如《漢書·匈奴傳》記載"漢遺單于書,以尺一牍",明确記載了"尺一牍"作為皇帝(或中央政府)對外文書載體的使用實例,是證明其用途和規格的關鍵史料。
- 《後漢書》(南朝宋·範晔):如《後漢書·李雲傳》載"尺一拜用,不經禦省",其中"尺一"即指代诏書,反映了其作為诏書代稱的用法。
- 《文心雕龍》(南朝梁·劉勰):在《诏策》篇中論述诏書文體時,雖未直接提及"尺一牍",但其對诏書性質、功能的精辟分析,有助于理解承載诏書的"尺一牍"所蘊含的政治文化意義。
- 《中國古代簡牍制度》等相關學術著作:現代學者對出土簡牍實物和文獻記載的研究,系統闡述了包括"尺一牍"在内的漢代簡牍文書制度的具體内容級規定及其曆史背景。
網絡擴展解釋
“尺一牍”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曆史背景和詞義演變兩方面進行解析:
一、基本釋義
“尺一牍”原指長度為一尺一寸的木簡(漢代官方文書載體),後泛指書信或正式公文。該詞由“尺一”(長度單位)和“牍”(書寫木片)組成,其中:
- 尺一:漢代诏書的規格,木簡長度約23.1厘米(西漢一尺≈0.231米);
- 牍:古代寫字用的木片,尤指公文或書信。
二、曆史淵源
- 起源:出自《漢書·匈奴傳》,記載漢朝皇帝用“尺一牍”給匈奴單于寫信,格式開頭固定為“皇帝敬問匈奴大單于無恙”。
- 文書演變:漢代诏書、法律文書等重要文件均使用此類規格木簡,後逐漸成為正式書信的代稱。
三、應用場景
- 官方文書:如帝王诏書、外交函件等正式文件;
- 私人書信:魏晉後隨着紙張普及,逐漸演變為書信泛稱,特指格式規範、書寫工整的信件;
- 書法評價:用于稱贊字迹工整有序,如“尺一牍之工”。
四、相關延伸
- 同義詞:尺牍、尺書、尺翰;
- 文體發展:唐代“尺牍”成為獨立文體,宋代出現《尺牍叢編》等專門文集。
提示:若需具體曆史文獻案例(如缇萦救父故事中的尺牍使用),可參考《史記·扁鵲倉公列傳》。
别人正在浏覽...
鞍車柏林牆椑柿抃掌滗析跛癱不象事參卿長壽面宸宇從祖叔母單弦兒登闉得手應心防隔飛禍馮唐白首福酒高構挂戀寡命過辱顧盼神飛好姱宏麗闳耀圜道化熱呼噏賤卑剪荷包寄學積壓具考坤倪闊然嫏嬛洞量分亂死崗子倫拟懋勤殿铙歌拍話普天匝地欽岑青子爇客賽蘭三犁紗窗恨賞納事先收吏宿楚頑蒙烏油險妒賢獲仙造霞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