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爐。 法國 工程師 馬丁 (PierreMartin)首先奠定了平爐煉鋼法的基礎,因而得名。
馬丁爐是工業煉鋼中使用的關鍵設備,其核心解釋如下:
1. 定義與别名 馬丁爐即平爐,由法國冶金家皮埃爾·馬丁(Pierre Martin)于1865年與德國西門子兄弟合作發明,因此也被稱為“西門子-馬丁爐”。名稱中的“馬丁”直接來源于發明者姓氏。
2. 技術原理 該設備采用反射爐結構,通過西門子兄弟研發的儲熱器實現高溫控制,首次成功将生鐵與熟鐵混合煉鋼。其核心特點是利用往複式爐排傳動系統,精準調節燃燒效率,保障鋼水質量。
3. 曆史地位 作為19世紀中後期主流的煉鋼技術,馬丁爐推動了鋼鐵工業化生産,直至20世紀70年代才逐漸被轉爐和電爐取代。英國早期鋼鐵工業曾大量采用該設備,如20噸馬丁爐的報價在30萬英鎊左右。
注意:部分低權威性網頁将“馬丁爐”誤釋為形容堅韌精神的成語,此解釋與工業術語無關,需注意語境區分。
《馬丁爐》是一個漢語詞語,多用于形容爐内的火焰高而猛烈的激烈狀況。常常用來比喻某種事物或情況急劇升溫、變得異常激烈。
《馬丁爐》的拆分部首為馬、丁、火三個部分。
馬丁爐的總筆畫數為11畫。
馬丁爐一詞最早出現于明代李時中的《海國圖志》一書中。
《馬丁爐》的繁體字寫作「馬丁爐」。
在古代,馬丁爐的漢字寫法與現在相似,沒有太大變化。
1. 那個大火堆像個馬丁爐,火焰沖天而起。
2. 這個會議讨論的議題早已變成了一個馬丁爐,各方激烈争論。
馬丁爐的相關組詞有:火焰、炎熾、急熱、激烈、火勢。
馬丁爐的近義詞有:烈火、熾烈、烈焰、爐火熊熊。
馬丁爐的反義詞有:微弱火光、寒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