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喪時用以遮蔽棺柩之物。竹木作架,外蒙布帛,其狀若籠,不隨葬。 梁斌 《紅旗譜》二三:“ 朱老忠 主持着,不要‘棺罩’,不要戲子喇叭,隻要一副靈杠,把人擡出去就算了。”
棺罩是傳統喪葬儀式中用于遮蔽棺柩的器具,具體解釋如下:
定義與結構
棺罩指出殡時覆蓋在棺木外的遮蔽物,通常以竹木為骨架,外層蒙蓋布帛,整體形似籠狀。其設計注重與棺木的貼合,不隨棺柩下葬,屬于儀式性用具。
功能與象征
主要作用包括遮蔽棺柩、裝飾送葬隊伍,部分地區的棺罩會繡有圖騰或宗教圖案,體現對逝者的尊重及家族文化。古代文獻中提到的“翣”(棺飾)常與之配合使用,增強儀式的莊重感。
地域習俗差異
在中國農村地區,棺罩的使用較為普遍,但具體形式因習俗而異。例如,部分地區可能簡化儀式,僅用靈杠擡棺而不用棺罩;現代城市殡葬中,紙棺搭配布罩的形式也逐漸出現。
文化演變
隨着殡葬改革,傳統棺罩的材質和用途有所變化,例如采用輕便材料或結合現代設計,但其核心功能——在出殡過程中維護儀式感——仍被保留。
如需了解具體地區的習俗細節,可參考民俗研究資料或地方志記載。
棺罩是指覆蓋在棺材上的一層布罩或罩蓋,用于保護屍體和喪家人免受外界的幹擾,防止腐屍、蟲蛀等。它是喪葬儀式上的重要配件。
棺罩拆分為兩個部首:木(木頭)和缶(古代的盛酒容器)。它共有12畫。
棺罩一詞最早出現在《楚辭·招魂》:“吾将離去,為爾作棺椁之罩。”在古代中國的喪葬習俗中,将屍體置于棺椁之中,并用棺罩蓋住,寄托着對逝者的敬意和祝福。
棺罩的繁體字為「棺罩」。
在古代,棺罩的字形寫作「棺」也是現代書寫中用的字形,罩字寫作「罩」的古體字形為「帚」,表示用布罩蓋的樣子。
1. 擡棺上山,錦旗迎風飄揚。
2. 細心的人把棺罩繡得花樣繁多。
棺木、棺材、棺材闆、棺椁、棺木店
棺衣、殓衣、壽衣
柩子、骨灰盒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