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燎鑪 ”。供烘烤或取暖用的爐子。 宋 蘇轍 《龍川别志》卷下:“ 雄州 諜者常告,虜中要官閒遣人至京師造茶籠燎爐。” 宋 王安石 《書定林院窗》詩:“竹雞呼我出 華胥 ,起滅篝燈擁燎鑪。”
亦作“ 燎鑪 ”。燎祭用的大火爐。 宋 孟元老 《東京夢華錄·駕詣郊壇行禮》:“南壝門外,去壇百餘步,有燎爐高丈許,諸物上臺,一人點唱,入爐焚之。”
燎爐(liáo lú)是古代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日常用途的爐具
指供烘烤或取暖用的爐子。例如宋代蘇轍《龍川别志》記載,遼國官員曾派人到北宋都城制作茶籠燎爐;王安石詩中提到用燎爐取暖的場景(《書定林院窗》),體現其日常實用性。
祭祀用途的大型火爐
特指燎祭儀式中焚燒祭品的大火爐。據《東京夢華錄》描述,宋代皇家祭壇外設有高達一丈的燎爐,專人将祭品投入焚燒,以示對天地的敬奉。
補充說明
《燎爐》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指用以煉爐元陽的火爐。
《燎爐》的拆分部首是火字旁,也就是火。它的結構是由六個筆畫組成:橫畫、豎畫、撇、捺、豎鈎和橫鈎。
《燎爐》一詞最早出現在《楚辭·離騷》中,該詞在古代文人詩詞中很常見。它形象地描繪了爐火燎炙的景象,引申為熾熱的人世間。
《燎爐》的繁體寫法為「熏爐」。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是有所不同的。以《燎爐》為例,其古代寫法為「燎爐」。
1. 夜空中的星星宛如《燎爐》一般明亮。
2. 他的心如同一座《燎爐》,燃燒着無盡的熱情。
1. 爐火純青:形容技藝或才能已經達到了極高的水平。
2. 熾烈:形容火勢很旺盛,引申為熱情激烈。
3. 溫暖:形容氣溫適宜人體,也可用來形容人心善良。
火爐、火煉爐、火爐子。
冷爐、寒竈。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