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燎鑪 ”。供烘烤或取暖用的爐子。 宋 蘇轍 《龍川别志》卷下:“ 雄州 諜者常告,虜中要官閒遣人至京師造茶籠燎爐。” 宋 王安石 《書定林院窗》詩:“竹雞呼我出 華胥 ,起滅篝燈擁燎鑪。”
亦作“ 燎鑪 ”。燎祭用的大火爐。 宋 孟元老 《東京夢華錄·駕詣郊壇行禮》:“南壝門外,去壇百餘步,有燎爐高丈許,諸物上臺,一人點唱,入爐焚之。”
“燎爐”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意蘊的詞彙,其含義可從字形、文獻記載及文化應用三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燎”本義為燃燒、烘烤,《說文解字》釋“燎”為“放火也”,後引申為祭祀時焚柴祭天的儀式;“爐”指用于燃燒的器具。二字結合,“燎爐”特指古代祭祀或日常取暖、焚香所用的火爐,常見形制為銅制或陶制,底部有通風孔,頂部開口便于燃燒。
二、曆史演變與使用場景
三、文化内涵
燎爐在古代禮儀中承載“敬天法祖”的象征意義,其形制演變亦反映中國古代冶金技術的進步。例如,商周青銅燎爐多飾獸面紋,體現對神靈的敬畏;而明清瓷制燎爐則更側重實用性與裝飾性。
(參考資料: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中華書局《禮記譯注》;《漢語大詞典》線上版)
燎爐(liáo lú)是古代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日常用途的爐具
指供烘烤或取暖用的爐子。例如宋代蘇轍《龍川别志》記載,遼國官員曾派人到北宋都城制作茶籠燎爐;王安石詩中提到用燎爐取暖的場景(《書定林院窗》),體現其日常實用性。
祭祀用途的大型火爐
特指燎祭儀式中焚燒祭品的大火爐。據《東京夢華錄》描述,宋代皇家祭壇外設有高達一丈的燎爐,專人将祭品投入焚燒,以示對天地的敬奉。
補充說明
白象不痛不癢不自意出閑力刺臨雌視大寒索裘低聲鬥艸短期資金市場放賬鳳池山附鳳改辟光被龜象顧靳孤履危行孤筇嗥嘑後鞭黃靈魚恢論角果驕視嗟慨近班錦荔枝九尾禽郡閣皲瘃抗暴孔約曠平涼床流程濾過逆許女奚偏好皮侯千萬買隣蘧蘧人壽保險濕紡石家莊受支配孀妻殳書簑衣裙湯刑田徑運動外相汪茫亡猿災木鼃音閏位問肯誣讕枵枵心安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