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動機論的意思、動機論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動機論的解釋

在道德評價中主張根據人的主觀願望來确定行為的道德意義的理論。與“效果論”相對。認為人的行為善惡取決于動機是否善良,而與行為所産生的效果無關;判斷或評價行為的善惡隻須看動機,不必看效果。這種理論割裂了動機與效果的辯證統一關系,是片面的。參見“動機與效果”。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動機論是倫理學中的一個重要理論,主張行為的道德價值應通過主觀動機而非客觀效果來評判。以下從定義、理論特點和評價三方面綜合解釋:

一、基本定義

動機論認為,行為的善惡完全取決于行為者的内在動機是否善良,與行為産生的實際後果無關。例如,一個人救助他人時若出于純粹的善意,即使結果造成意外傷害,該行為仍應被判定為道德。

二、核心理論特點

  1. 動機優先性:強調善良意志(如責任感、同理心)是道德義務的根源,而非利益權衡或結果預測。如康德提出的"道德律令",認為道德應遵循"絕對命令"。
  2. 效果無關性:判斷行為時僅需考察"為何而做",無需考慮"做了什麼"。例如醫生全力搶救患者但失敗,動機論仍認可其道德價值。
  3. 與效果論的對立:與主張結果至上的效果論形成鮮明對比,兩者共同構成倫理學中"動機-效果"二元評價體系。

三、評價與争議

擴展關聯

心理學中的動機分類(如生理性動機與社會性動機),可作為理解倫理動機論的基礎,但需注意學科範疇差異:倫理學關注道德判斷标準,心理學側重行為驅動力機制。

網絡擴展解釋二

動機論(Motivation)是指人們行為的動機或原因分析的理論。該詞的拆分部首是「力」和「言」,筆畫數為7。動機論源自心理學領域,用于描述人們為何會産生某種行為或采取某種行動的原因。在繁體字中,動機論的寫法為「動機論」。 古時候,動機論的漢字寫法可能略有不同,但基本含義是相同的。古代文獻中可能會出現「動機論」的其他寫法,但它們都指代同一概念。它可以用于分析人們的行為動機、意圖和目标。例如,有人進行慈善活動可能是出于同情心的動機,而有人追求成功可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權力欲望。 動機論的一個例句是:研究者使用動機論來解釋人類為什麼會有自我實現的需求。 動機論還可以與其他詞組合成不同的詞彙,例如:動機驅動(motivation-driven)、動機因素(motivational factors)、動機分析(motivational analysis)等。 動機論的近義詞可以是:動力學(dynamics)、目标導向(goal-oriented)、要求(requirement)等。 動機論的反義詞可能是:無動機(lack of motivation)、隨意行動(unmotivated action)等。 希望這些回答對你有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