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機論的意思、動機論的詳細解釋
動機論的解釋
在道德評價中主張根據人的主觀願望來确定行為的道德意義的理論。與“效果論”相對。認為人的行為善惡取決于動機是否善良,而與行為所産生的效果無關;判斷或評價行為的善惡隻須看動機,不必看效果。這種理論割裂了動機與效果的辯證統一關系,是片面的。參見“動機與效果”。
詞語分解
- 動的解釋 動 (動) ò 改變原來位置或脫離靜止狀态,與“靜”相對:變動。波動。浮動。振動(物體通過一個中心位置,不斷作往複運動。亦稱“振蕩”)。震動(.顫動或使顫動,如“門窗動動了一下”;.重大事情或消息使人
專業解析
動機論,作為倫理學中的重要學說,其核心觀點認為:評判一個行為是否道德,關鍵在于行為者内在的動機或意圖,而非行為所産生的實際後果。以下是基于漢語詞典釋義及倫理學理論的詳細解釋:
一、核心定義與内涵
動機論主張行為的道德價值完全取決于行為者出于何種動機或意圖。一個行為即使産生了不良後果,隻要行為者的動機是善良的、符合道德義務的,該行為在道德上就是善的;反之,即使行為帶來了好的結果,但動機是自私或惡意的,則該行為在道德上仍是惡的。這強調了道德評價的内在性和主觀性,将“心地純正”、“為義務而義務”視為道德的最高标準。
二、核心特征
- 動機至上性:行為的道德性由動機唯一決定,結果好壞不影響對行為本身的道德定性。
- 義務導向:強調行為應出于對道德法則或義務本身的尊重和遵循(例如,“我應該這樣做,因為這是對的”),而非出于個人喜好、利益計算或對結果的預期。
- 内在評價:道德評價聚焦于行為者内心的意念和出發點,而非外在的、可觀察的客觀效果。
三、代表學說(康德倫理學)
德國哲學家伊曼努爾·康德(Immanuel Kant) 是動機論最著名的代表。他提出:
- 善良意志(Good Will):康德認為唯一無條件善的東西是“善良意志”,即純粹出于對道德法則(他稱之為“絕對命令”)的尊重而行動的意志。善良意志本身就是善的,即使它未能實現其目标。
- 絕對命令(Categorical Imperative):這是康德提出的最高道德原則,其中一個著名表述是:“要隻按照你同時認為也能成為普遍規律的準則去行動。”行為者必須純粹出于對這一普遍法則的義務感而行動,才是道德的。
- 動機的純粹性:康德強調行為的道德價值在于其是否“出于義務”(duty),而非僅僅“合乎義務”(conformity to duty)。例如,一個商人童叟無欺,如果是為了維護聲譽(合乎義務但出于自利),則無道德價值;隻有當他純粹是因為“誠實是義務”而這樣做(出于義務),其行為才具有道德價值。
四、與“結果論/功利主義”的對比
動機論與結果論(如功利主義)形成鮮明對立:
- 動機論:道德與否看動機(Why?)。
- 結果論/功利主義:道德與否看結果(What?),即行為是否最大化了幸福或福祉。
來源參考: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 對“動機”的定義為“推動人從事某種行為的念頭或願望”,體現了動機作為行為内在驅動力的核心含義。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商務印書館。
- 《倫理學大辭典》 - 對“動機論”、“康德倫理學”、“善良意志”、“絕對命令”等條目有詳細闡釋,是理解動機論倫理學内涵的權威工具書。朱贻庭主編,上海辭書出版社。
- 《斯坦福哲學百科全書》(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 “Kant’s Moral Philosophy” 條目提供了對康德動機論倫理學系統、深入且權威的學術分析。
網絡擴展解釋
動機論是倫理學中的一個重要理論,主張行為的道德價值應通過主觀動機而非客觀效果來評判。以下從定義、理論特點和評價三方面綜合解釋:
一、基本定義
動機論認為,行為的善惡完全取決于行為者的内在動機是否善良,與行為産生的實際後果無關。例如,一個人救助他人時若出于純粹的善意,即使結果造成意外傷害,該行為仍應被判定為道德。
二、核心理論特點
- 動機優先性:強調善良意志(如責任感、同理心)是道德義務的根源,而非利益權衡或結果預測。如康德提出的"道德律令",認為道德應遵循"絕對命令"。
- 效果無關性:判斷行為時僅需考察"為何而做",無需考慮"做了什麼"。例如醫生全力搶救患者但失敗,動機論仍認可其道德價值。
- 與效果論的對立:與主張結果至上的效果論形成鮮明對比,兩者共同構成倫理學中"動機-效果"二元評價體系。
三、評價與争議
- 理論優勢:避免功利主義過度工具化道德,維護道德純粹性。
- 局限性:割裂動機與效果的聯繫,可能導緻"好心辦壞事"的道德困境。例如強制推行主觀善意政策卻引發社會問題的情況。
- 現代發展:當代倫理學多主張動機與效果辯證統一,如"雙重效應理論"在醫療倫理中的應用。
擴展關聯
心理學中的動機分類(如生理性動機與社會性動機),可作為理解倫理動機論的基礎,但需注意學科範疇差異:倫理學關注道德判斷标準,心理學側重行為驅動力機制。
别人正在浏覽...
百世之利保引汴京草豬崇峭蟲魚學啜狗尾打當等而上之定門豆緑飛鋒風厲鋒镞夫貴妻榮斧政幹漫耿特寒露喚問畫省郎翬散豁露簡冊極诋勁氣緊着擊瑕具載可乘刻瑑姱服坤成楞頭青列棘柳老悲桓流靡胧明牛馬輕賦情深意重親劄軀幹骨岨峻屈聲散裂禅變勝況身無長物濕季什末水樁説天鹔鹴裘田舍子閑路仙人關仙馭險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