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取燈兒的意思、取燈兒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取燈兒的解釋

(1).削竹木成薄片或細條,頂端塗硫黃少許,用來點火,叫“取燈兒”,也叫“發燭”。《古今小說·蔣興哥重會珍珠衫》:“婆子道:‘忘帶個取燈兒去了。’又走轉來。”

(2).華北地區舊時也稱火柴為洋取燈兒或取燈兒。 鄧友梅 《尋訪“畫兒韓”》:“ 北平 臨解放時百業蕭條,他敗落到打小鼓換洋取燈兒的份上了。”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取燈兒”是一個具有濃厚方言色彩和曆史底蘊的詞彙,主要在中國北方部分地區使用,其含義和演變如下:

  1. 基本釋義:火柴

    • “取燈兒”最核心的含義就是指代火柴。這是舊時北方地區(尤其是北京及周邊)對火柴的俗稱。其構詞形象生動:“取”意為“拿取、獲得”,“燈兒”指代“燈火、光亮”,合起來就是“用來取得光亮的小物件”,精準描述了火柴的功能。這個用法在清代至民國時期尤為常見。
    • 來源依據:該釋義廣泛收錄于記錄北京及北方方言的權威辭書和研究中。例如,徐世榮編著的《北京土語辭典》 和 陳剛編著的《北京方言詞典》 均明确将“取燈兒”解釋為“火柴”。
  2. 詞源演變:源自古代“發燭”

    • “取燈兒”一詞并非憑空産生,其源頭可追溯至中國古代的引火用具“發燭”。據明代張岱《夜航船》記載:“引火之物,古有燧人鑽木,後有火石、火絨,至宋有‘發燭’…以硫磺塗木片,遇火即燃。”
    • 宋元時期,“發燭”在北方地區(如元大都,今北京)被俗稱為“取燈”(不帶兒化音)。元代熊夢祥《析津志》中就有相關記載。明清時期,隨着語言的自然流變,特别是在北京口語中,逐漸加上了兒化音,演變為“取燈兒”。這個名稱一直沿用到近代火柴普及并取代了傳統的“發燭”或“取燈”。
    • 來源依據:詞彙的曆史演變在語言學研究和曆史文獻研究中多有論述。相關考證可參考《中國風俗通史》(元代卷) 及 研究北京話曆史的語言學論著。
  3. 方言分布:以北京為中心的北方官話區

    • “取燈兒”作為“火柴”的俗稱,主要流行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等北方官話區,尤其以老北京話中使用最為典型和普遍。它是體現地方語言特色的重要詞彙。
    • 來源依據:方言分布情況在《漢語方言大詞典》 以及各地方言志(如《北京志·方言志》中有詳細記錄和描述。
  4. 文化背景:市井生活的記憶

    • 在火柴尚未普及或仍是“洋火”的時代,“取燈兒”是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引火工具。這個詞彙承載着特定曆史時期北方,尤其是老北京的市井生活記憶和民俗風情。在老舍等京味文學作家的作品中,也常能見到這個詞彙的使用,生動地還原了當時的社會風貌。
    • 來源依據:詞彙的文化内涵及其在文學作品中的運用,在關于北京民俗文化(如《北京民俗史話》和京味文學研究的著作中有所體現。

總結來說,“取燈兒”是一個源自古代引火用具名稱、主要流行于中國北方官話區(尤以北京話為代表)的方言詞,其核心含義就是指代火柴,生動體現了該物品的功能,并蘊含着豐富的地方文化曆史信息。

網絡擴展解釋

“取燈兒”是一個具有曆史演變和地域特色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釋:

  1. 原始定義與用途
    最初指一種古代點火工具,将竹片或松木片削成薄片或細條,頂端塗硫磺制成,用于引火。這種工具在明代文獻中已有記載,如《古今雜劇》提到用取燈兒點香,也被稱為“發燭”。

  2. 火柴傳入後的演變
    隨着近代火柴(俗稱“洋火”)從國外傳入,華北地區(如北京、山西臨汾)沿襲舊稱,将火柴稱為“洋取燈兒”或簡化為“取燈兒”。例如老北京曾有“換取燈兒”的叫賣聲,指用廢品換火柴。

  3. 文學與方言中的體現
    該詞在文學作品和方言中多次出現,如《古今小說·蔣興哥重會珍珠衫》中描述忘帶取燈兒的情節,以及鄧友梅小說中“洋取燈兒”的用法,體現了其文化傳承。

  4. 地域特色
    主要流行于華北地區,尤其在山西臨汾方言和北京話中保留較完整,成為地方語言文化的一部分。

“取燈兒”既是中國古代引火工具的代稱,也是近代火柴的民間俗稱,兼具實用功能與文化内涵。

别人正在浏覽...

翺翥白沒便則道碧瓐財迷禅寮創刃穿空錯法蛋粉地骨費本風美風響豐禋奮身附會穿鑿腹笥夠交情谷賤傷農固塞孤蹤簧誘護身佛扈聖箕巢既乃警慮扃锢吉日良時局外人昆台狼牙箭立僵曆練老成靈武賣關節曩賢濃摯平春品紅披詳琴心劍膽齊醍蒛葐三道三醉設泭聖童史君子驷乘肆騷宿抱瑣言探急聽風就是雨同心縷團剝兔子不吃窩邊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