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見“ 五明扇 ”。
(2).梵語意譯。佛教所說的古 印度 五種學問。即:聲明、工巧明、醫方明、因明、内明。見《菩薩地持經》卷三。 北周 庾信 《奉和闡弘二教應诏》詩:“五明教已設,三元法復開。”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印度》:“七歲之後,漸授五明大論:一曰聲明,釋詁訓字、詮目疏别。二曰工巧明,伎術機關,陰陽曆數。三曰醫方明,禁呪閑邪,藥石針艾。四曰因明,考定正邪,研覈真僞。五曰内明,究暢五乘因果妙理。” 章炳麟 《建立宗教論》:“縱令勤學五明,豈若專門之善於此,則不能無賴於居士。”
“五明”是佛教文化中的核心術語,源于古印度學術體系,後被佛教吸收并系統化為五類學科知識。以下是詳細解釋:
五明(梵文:Pañcavidyā)指古印度五種學問的總稱,包含聲明、工巧明、醫方明、因明、内明,旨在培養修行者的綜合智慧。佛教經典《菩薩地持經》《瑜伽師地論》均強調其為菩薩必修的學問。
聲明(語言學與文學)
研究語言、語法、修辭及文學創作,如佛經翻譯需精通多國語言。唐代玄奘翻譯佛典即屬此類實踐。
工巧明(工藝與技術)
涵蓋建築、繪畫、雕塑、音樂、天文曆算等技藝。例如敦煌壁畫、故宮建築均體現工巧明的應用。
醫方明(醫學與藥學)
包括疾病診療、藥物研制及養生方法。中醫的針灸、藏醫的《四部醫典》均屬此範疇。
因明(邏輯學與辯證法)
通過邏輯推理探求真理,類似現代哲學與科學方法論。佛教辯論中常運用因明規則。
内明(佛學與宗教哲學)
專指佛教教義,如四谛、十二因緣等核心理論,是五明中唯一宗教專屬學科。
五明體系體現了佛教對世俗學問的包容性,主張通過掌握世間技能輔助修行。例如,藏傳佛教寺院常設“五明學院”,系統教授這些學科。
五明(wǔ míng)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五種明亮的光線,也可以用來形容五種不同的智慧。在文學作品中,五明常用來描寫光線明亮炫目的景象,也可以用來表達一個人聰慧明智的特質。
五明的拆分部首是五字的“光”字部,表明該字與光相關。它的總筆畫數為12,可以根據這個數字來幫助正确書寫這個字。
五明這個詞最早可追溯到《漢書·楊胡傳》中,用來形容拓跋珪的才智。繁體字“五明”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隻是筆畫結構稍有變化。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五明的書寫方式與現代略有不同。它的古代寫法是“五明智”,把“智”字作為一個獨立的部分寫在一起。
1. 夜空中星光璀璨,像是五明燈籠點亮了大地。
2. 他的五明才智使他在團隊中成為重要的領導人。
五光十色、五光十色、明白、明智、明亮、聰明
明亮、聰明、睿智、智慧、機智
暗淡、愚笨、愚蠢、無知、愚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