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裙钗的意思、裙钗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裙钗的解釋

[women] 裙子與頭钗都是婦女的衣飾,舊時借指婦女

詳細解釋

婦女着裙插钗,因用為婦女的代稱。 明 梁辰魚 《浣紗記·打圍》:“彼 勾踐 不過一小國之君,夫人不過一裙釵之女, 範蠡 不過一草莽之士。”《紅樓夢》第一回:“我堂堂鬚眉,誠不若彼裙釵。” 柳亞子 《香凝夫人屬題畫集·再賦兩律》之二:“茫茫宙合今何世,粥粥裙釵此最賢。”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裙钗”是漢語中一個古典詞彙,用于代指婦女。以下是其詳細解釋及用法:

一、基本定義

  1. 詞義:指古代婦女穿裙插钗的裝扮,後引申為婦女的代稱。

    • 拆解分析:“裙”指裙子,“钗”是頭飾,兩者均為傳統女性服飾的象征元素。
    • 拼音:qún chāi;注音:ㄑㄩㄣˊ ㄔㄞ。
  2. 文化内涵
    古代女性身份常通過服飾體現,“金钗”象征富貴(金制發飾),“荊钗”則指貧寒(荊條制發飾)。


二、用法與文學引用

  1. 古典文獻

    • 元代關漢卿《望江亭》:“我雖是個婦女身,我雖是個裙钗輩。”
    • 《紅樓夢》第一回:“何我堂堂須眉誠不若彼裙钗哉?”
  2. 現代語境
    多用于文學或曆史描述,如“裙钗不遜須眉漢”強調女性的能力與貢獻。


三、相關拓展

“裙钗”通過服飾符號映射古代婦女的社會角色,兼具文學意象與文化象征意義。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漢典》《紅樓夢》等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裙钗》的意思

《裙钗》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佩戴在腰間的裝飾品。常見于古代女性的服飾中,用來固定裙子或短衣。

拆分部首和筆畫

《裙钗》拆分為“衤”、“钅”、“丼”三個部首。其中,“衤”是意味衣物的部首,讀音為“yī”;“钅”是金屬的部首,讀音為“jīn”;“丼”是指勺子形狀的部首,讀音為“jǐng”。《裙钗》共有11個筆畫。

來源

《裙钗》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族婦女的裝飾品。在過去的曆史中,女性需要用裙钗來固定裙子或短衣,以保持衣物整齊美觀。

繁體

《裙钗》的繁體字為「裙钗」,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裙钗》通常以一種較為古老的字體書寫,具體寫法可能有所差異。然而,總體來說,《裙钗》這個詞在古代并沒有太大變化,保持了與現代基本相同的寫法和含義。

例句

1. 她系着一條金色的裙钗,顯得格外漂亮。

2. 演員在舞台上翩翩起舞,裙钗隨着舞姿搖曳生姿。

組詞

裙裝、钗子、裙裾、钗環、裙帶、钗狀

近義詞

腰飾、腰帶、腰環、腰墜、腰鍊

反義詞

腰帶上、腰間無飾品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