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隔的意思、綿隔的詳細解釋
綿隔的解釋
遠隔。 唐 黃滔 《與蔣先輩啟》:“昨陪侍于遊從,今綿隔于煙火。” 明 李東陽 《焦公神道碑銘》:“而歲代綿隔,事行無所據。”
詞語分解
- 綿的解釋 綿 (綿) á 蠶絲結成的片或團,供絮衣被、裝墨盒等用:絲綿。綿綢。綿裡藏針。 像絲綿那樣柔軟或薄弱:綿薄。綿軟。綿力。 像絲綿那樣延續不斷:綿延。綿聯。綿長。綿亘。連綿。 性情溫和:他平時挺綿。
- 隔的解釋 隔 é 遮斷:隔開。隔離。隔絕。隔斷。阻隔。 相去有一段距離:隔壁。隔年。隔行(俷 )。隔岸觀火(喻見人遇到困難,漠不關心,采取觀望或看熱鬧的态度)。隔牆有耳。 思想感情有距離:隔閡。隔膜。隔心。
專業解析
"綿隔"在現代漢語詞典中并非一個獨立收錄的标準詞條,其含義需要結合構成語素“綿”和“隔”的本義及引申義進行理解,并在古籍文獻中尋找用例佐證其具體含義。以下是基于漢語語素學及文獻用例的分析:
一、語素解析
-
綿(綿)
- 本義:指蠶絲結成的片或團,引申為連續不斷、細長柔軟、微弱之意(《說文解字》:“綿,聯微也”)。
- 引申義:
-
隔
- 本義:阻隔、分離(《說文解字》:“隔,障也”)。
- 引申義:
- 空間/時間上的間隔(如“隔山隔水”“隔世”);
- 情感或關系的疏離(如“隔閡”)。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第7版)
二、“綿隔”的文獻釋義
“綿隔”屬文言詞彙,多見于古籍,表“長久阻隔”或“微弱而持續的分離”,強調時間或空間上的阻隔感綿延不絕。
典型用例:
《後漢書·西羌傳》:“河流潄阻,山路綿隔。”
釋義:河流湍急形成障礙,山路漫長而阻隔難行(指地理空間的持續隔絕)。
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後漢書》
三、權威參考
- 《漢語大詞典》(未直接收錄“綿隔”,但支持語素分析)
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年出版。
- 《說文解字注》(清·段玉裁)
對“綿”“隔”的本義考據具學術權威性。
-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收錄“綿”的引申義如“綿長”“綿邈”,可佐證時間/空間上的延續性。
四、現代使用建議
當代語境中,“綿隔”已非常用詞,若需表達類似含義,可替換為:
- 空間阻隔:“山川阻隔”“千裡迢迢”;
- 時間分離:“長年分隔”“曠日持久”;
- 情感疏離:“日久生疏”“音訊杳然”。
“綿隔”屬古語詞,核心義為因時空延展而造成的持續阻隔狀态,需結合具體文獻語境理解。現代漢語推薦使用更通用的替代表達。
網絡擴展解釋
“綿隔”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mián gé,其核心含義是“遠隔”,指時間或空間上的遙遠阻隔。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 字義拆解:
- 綿:本義為絲綿,引申為“連續不斷、柔軟”(如“綿延”“綿薄”)。
- 隔:意為“遮斷、阻隔”,如“隔山望海”“間隔”。
- 組合後,“綿隔”強調因時間久遠或距離遙遠造成的長久阻隔。
文獻用例
- 唐代黃滔《與蔣先輩啟》中:“昨陪侍于遊從,今綿隔于煙火。” 意為昔日相伴,如今因煙火(代指塵世)而遠隔。
- 明代李東陽《焦公神道碑銘》提到:“歲代綿隔,事行無所據。” 指年代久遠,事迹難以考證。
使用場景
- 古文語境:多用于描述時間流逝或地域阻隔,如“山川綿隔”“音信綿隔”。
- 現代延伸:可引申為情感、文化等抽象層面的隔閡,但需結合具體語境。
補充說明
- 近義詞:阻隔、遙隔、久遠。
- 反義詞:鄰近、毗連、相通。
- 注意: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較少,常見于古籍或文學性文本中。
如需更詳細的例句或用法分析,可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傲骨白鶴茶辦公室自動化頒獎辯辯笾祭璧珪璧水撥兌布帷菜貨刬滅趁趃澄淡騁情吃烏飯疴黑屎打腫臉充胖子彫蟲篆刻飛幌紛紛籍籍封殖割發格凜凜過駒黑三忽雷駁解劍鯨背進卷蹻蹻枯莖六通六爻毛藍美姫命分難為情撓擾怒惡骈指麒麟畫仁心榮哀儒門聲奢使氣性詩壇祭酒筮問誓章松牀筍鞭談義陶遨通闊外出枉沐翫烖銜刀響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