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隔的意思、綿隔的詳細解釋
綿隔的解釋
遠隔。 唐 黃滔 《與蔣先輩啟》:“昨陪侍于遊從,今綿隔于煙火。” 明 李東陽 《焦公神道碑銘》:“而歲代綿隔,事行無所據。”
詞語分解
- 綿的解釋 綿 (綿) á 蠶絲結成的片或團,供絮衣被、裝墨盒等用:絲綿。綿綢。綿裡藏針。 像絲綿那樣柔軟或薄弱:綿薄。綿軟。綿力。 像絲綿那樣延續不斷:綿延。綿聯。綿長。綿亘。連綿。 性情溫和:他平時挺綿。
- 隔的解釋 隔 é 遮斷:隔開。隔離。隔絕。隔斷。阻隔。 相去有一段距離:隔壁。隔年。隔行(俷 )。隔岸觀火(喻見人遇到困難,漠不關心,采取觀望或看熱鬧的态度)。隔牆有耳。 思想感情有距離:隔閡。隔膜。隔心。
網絡擴展解釋
“綿隔”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mián gé,其核心含義是“遠隔”,指時間或空間上的遙遠阻隔。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 字義拆解:
- 綿:本義為絲綿,引申為“連續不斷、柔軟”(如“綿延”“綿薄”)。
- 隔:意為“遮斷、阻隔”,如“隔山望海”“間隔”。
- 組合後,“綿隔”強調因時間久遠或距離遙遠造成的長久阻隔。
文獻用例
- 唐代黃滔《與蔣先輩啟》中:“昨陪侍于遊從,今綿隔于煙火。” 意為昔日相伴,如今因煙火(代指塵世)而遠隔。
- 明代李東陽《焦公神道碑銘》提到:“歲代綿隔,事行無所據。” 指年代久遠,事迹難以考證。
使用場景
- 古文語境:多用于描述時間流逝或地域阻隔,如“山川綿隔”“音信綿隔”。
- 現代延伸:可引申為情感、文化等抽象層面的隔閡,但需結合具體語境。
補充說明
- 近義詞:阻隔、遙隔、久遠。
- 反義詞:鄰近、毗連、相通。
- 注意: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較少,常見于古籍或文學性文本中。
如需更詳細的例句或用法分析,可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綿隔
綿隔(mian2 ge2)是一個漢語詞彙,意指細膩而柔軟的隔物。它由兩個部首構成,左邊的部首是“纟”(纟為系字旁,表示與纖維相關的事物),右邊的部首是“各”(各表示隔斷之意),總體來看,綿隔意指纖細且可分隔的物品。
相傳,“綿隔”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說文解字》中,但具體來源與傳說相聯繫,難以考證。綿隔的繁體字為「綿隔」。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綿隔可以寫作「綿隔」或「緜隔」。在這些寫法中,使用了與現代簡體字稍有不同的字形,但意思依然相同。
以下是綿隔的例句:
- 這條圍巾的纖維很細膩,摸起來像是綿隔。
- 它的外層由綿隔物構成,具有良好的保暖效果。
與綿隔相關的組詞有:綿隔物(柔軟的物質)、綿隔布(細膩的布料)、綿隔性(柔軟的特性)等。
綿隔的近義詞可以包括:細密、柔軟、薄嫩。
綿隔的反義詞可以包括:粗糙、堅硬、厚重。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