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史記·吳太伯世家》:“ 季劄 之初使,北過 徐 君。 徐 君好 季劄 劍,口弗敢言。 季劄 心知之,為使上國,未獻。還至 徐 , 徐 君已死,於是乃解其寶劍,繫之 徐 君冢樹而去。”後以“解劍”為不違心諾之典。 南朝 宋 謝靈運 《廬陵王墓下作》詩:“解劍竟何及,撫墳徒自傷。” 清 魏耕 《曆曆白榆行》:“解劍空心許,撫躬徒自籲。”
(2).指卸官。 南朝 齊 謝朓 《始之宣城郡》詩:“解劍北宮朝,息駕南川涘。”
“解劍”一詞在漢語中有兩層主要含義,綜合多個權威來源解釋如下:
出自《史記·吳太伯世家》的典故:春秋時期,吳國公子季劄出使途中拜訪徐國國君。徐君喜愛季劄的佩劍卻未明言,季劄心知但因出使任務未當場贈劍。待季劄返回時,徐君已去世,他仍将寶劍解下,懸挂于徐君墓前樹上,兌現了内心的承諾。此典故成為“信守内心承諾”的象征,後世文人常用以表達重諾之情,如:
“解劍”亦被引申為“卸任官職”的意象,常見于古典詩文。例如:
說明:以上釋義綜合了《史記》典故和曆代文學用法,核心内涵均圍繞“兌現承諾”與“身份轉變”展開。如需查看更多古籍原文或詩詞用例,可參考(滬江詞典)、(搜狗百科)等來源。
《解劍》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其中,「解」音 jiě,「劍」音 jiàn。
「解」的部首是「角」,由「角」和「解」組成;它的總筆畫數為13。
「劍」的部首是「刀」,由「刀」和「佥」組成;它的總筆畫數為10。
「解劍」一詞源自古代文獻《莊子·德充符》,用來指解除武器(劍)的意思。後來,擴展為解除武器和戰争的象征。
在繁體字中,「解劍」分别寫作「解劍」。
在古代,「解劍」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總體來說,它仍由「解」和「劍」兩個字合并而成。
1. 他以智慧解劍,避免了無謂的戰争。
2. 解劍隻是暫時的,我們仍需努力促進和平。
解圍、解救、解除、解放、解釋
解除、免除、釋放、解脫
持劍、依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