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隔的意思、绵隔的详细解释
绵隔的解释
远隔。 唐 黄滔 《与蒋先辈启》:“昨陪侍于游从,今绵隔于烟火。” 明 李东阳 《焦公神道碑铭》:“而岁代绵隔,事行无所据。”
词语分解
- 绵的解释 绵 (綿) á 蚕丝结成的片或团,供絮衣被、装墨盒等用:丝绵。绵绸。绵里藏针。 像丝绵那样柔软或薄弱:绵薄。绵软。绵力。 像丝绵那样延续不断:绵延。绵联。绵长。绵亘。连绵。 性情温和:他平时挺绵。
- 隔的解释 隔 é 遮断:隔开。隔离。隔绝。隔断。阻隔。 相去有一段距离:隔壁。隔年。隔行(俷 )。隔岸观火(喻见人遇到困难,漠不关心,采取观望或看热闹的态度)。隔墙有耳。 思想感情有距离:隔阂。隔膜。隔心。
专业解析
"绵隔"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并非一个独立收录的标准词条,其含义需要结合构成语素“绵”和“隔”的本义及引申义进行理解,并在古籍文献中寻找用例佐证其具体含义。以下是基于汉语语素学及文献用例的分析:
一、语素解析
-
绵(綿)
- 本义:指蚕丝结成的片或团,引申为连续不断、细长柔软、微弱之意(《说文解字》:“绵,联微也”)。
- 引申义:
-
隔
- 本义:阻隔、分离(《说文解字》:“隔,障也”)。
- 引申义:
- 空间/时间上的间隔(如“隔山隔水”“隔世”);
- 情感或关系的疏离(如“隔阂”)。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7版)
二、“绵隔”的文献释义
“绵隔”属文言词汇,多见于古籍,表“长久阻隔”或“微弱而持续的分离”,强调时间或空间上的阻隔感绵延不绝。
典型用例:
《后汉书·西羌传》:“河流潄阻,山路绵隔。”
释义:河流湍急形成障碍,山路漫长而阻隔难行(指地理空间的持续隔绝)。
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后汉书》
三、权威参考
- 《汉语大词典》(未直接收录“绵隔”,但支持语素分析)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出版。
- 《说文解字注》(清·段玉裁)
对“绵”“隔”的本义考据具学术权威性。
-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收录“绵”的引申义如“绵长”“绵邈”,可佐证时间/空间上的延续性。
四、现代使用建议
当代语境中,“绵隔”已非常用词,若需表达类似含义,可替换为:
- 空间阻隔:“山川阻隔”“千里迢迢”;
- 时间分离:“长年分隔”“旷日持久”;
- 情感疏离:“日久生疏”“音讯杳然”。
“绵隔”属古语词,核心义为因时空延展而造成的持续阻隔状态,需结合具体文献语境理解。现代汉语推荐使用更通用的替代表达。
网络扩展解释
“绵隔”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mián gé,其核心含义是“远隔”,指时间或空间上的遥远阻隔。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 字义拆解:
- 绵:本义为丝绵,引申为“连续不断、柔软”(如“绵延”“绵薄”)。
- 隔:意为“遮断、阻隔”,如“隔山望海”“间隔”。
- 组合后,“绵隔”强调因时间久远或距离遥远造成的长久阻隔。
文献用例
- 唐代黄滔《与蒋先辈启》中:“昨陪侍于游从,今绵隔于烟火。” 意为昔日相伴,如今因烟火(代指尘世)而远隔。
- 明代李东阳《焦公神道碑铭》提到:“岁代绵隔,事行无所据。” 指年代久远,事迹难以考证。
使用场景
- 古文语境:多用于描述时间流逝或地域阻隔,如“山川绵隔”“音信绵隔”。
- 现代延伸:可引申为情感、文化等抽象层面的隔阂,但需结合具体语境。
补充说明
- 近义词:阻隔、遥隔、久远。
- 反义词:邻近、毗连、相通。
- 注意:该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较少,常见于古籍或文学性文本中。
如需更详细的例句或用法分析,可参考汉典、沪江词典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岸忽翺翺把絶薄媚冰柱避头初元聪慜粗论大北胜打跟头斗丽废柴诽訿分行布白纷糺父亲节后苑黄散汇粹肩章洁白金衣丹稽疑送难口兵料得犁牛之子流落失所蠦蜰满腔面红面绿冥曹明解喷洒凭由颇超浅缪侵啮乳牛搔背扒子伤殒山屏十方首邱税人书价烁烁数字岁调素壳踏歌词獭褐同事毋寱毋喘相鼠有皮咸黑闲壤小饭谢天谢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