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口中叼刀。《晉書·郭璞傳》:“ 彜 ( 桓彜 )後因醉詣 璞 ,正逢在廁,掩而觀之,見 璞 躶身被髮,銜刀設醊。”《晉書·五行志中》:“阿童復阿童,銜刀遊渡江。不畏岸上獸,但畏水中龍。”
(2).猶飲刀。指被殺害。 漢 王符 《潛夫論·忠貴》:“掊死深穽,銜刀都市。” 漢 王符 《潛夫論·三式》:“其耗亂無狀者,皆銜刀於市。”
“銜刀”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結合權威來源和文獻例證綜合說明:
口中叼刀
指用嘴含住刀的動作,常見于曆史典故或特殊儀式。例如《晉書·郭璞傳》記載,郭璞曾“躶身被髮,銜刀設醊”,描述其進行占卜時的特殊行為。另一例來自《晉書·五行志》中的童謠“銜刀遊渡江”,象征軍事行動的神秘色彩。
被殺害的隱喻
引申為“飲刀”,代指遭受殺害。漢代王符《潛夫論》多次使用此詞,如“銜刀都市”形容罪犯被處決的場景。這一用法在古籍中多與刑罰或政治鬥争相關。
總結與補充
《銜刀》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指戰士、武士佩戴着刀劍在嘴唇或者嘴角夾持住。
根據《康熙字典》的劃分,可以将《銜刀》分解為“血”和“刀”兩個部首。
血部的位置是在字的左邊,表示與血有關的含義。
刀部的位置是在字的右邊,表示與刀具有關的含義。
《銜刀》總共包含了10個筆畫。
《銜刀》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明代文學家馮夢龍的小說《喻世明言·草船借箭》中。在這個故事中,銜刀是指壯士為了抵抗敵人,将刀夾在嘴唇上以便在需要的時候使用。
在繁體字中,《銜刀》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古代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差異。根據《康熙字典》的記載,古時候的《銜刀》寫法是“衍刂”。
這位勇敢的戰士銜刀上陣,為國家捍衛了邊疆安甯。
組詞:佩刀、禦刀、銜命、持刀。
近義詞:舐刀(藏刀)、控刀(馴刀)。
反義詞:戰士放下刀,伸出橄榄枝。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