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城門上的樓。古代供瞭望、射敵用。《後漢書·董卓傳》:“﹝ 李傕 、 郭汜 等﹞遂圍門樓,共表請司徒 王允 出,問‘太師何罪’? 允 窮蹙乃下,後數日見殺。”《魏書·楊昱傳》:“ 昱 與弟息五人,在門樓上,須臾 顥 ( 元顥 )至,執 昱 下城。” 宋 趙彥衛 《雲麓漫鈔》卷七:“城成,周六裡半零六十五步,高三丈,門樓、靴城、馬面,敵樓悉備。”
(2).指觀阙上的樓。《三國志·魏志·曹爽傳》“伺察非常” 裴松之 注引 晉 郭頒 《世語》:“ 宣王 勒兵從闕下趨武庫,當 爽 門……督曰:‘夫人勿憂。’乃上門樓,引弩注箭欲發。”
(3).大門上邊牌樓式的頂。《醒世恒言·赫大卿遺恨鴛鴦縧》:“ 大卿 徑望東首行去,見一座雕花門樓,雙扉緊閉。” 周立波 《暴風驟雨》第一部一:“﹝賣馃子的﹞跑到一個高大的黑門樓跟前,推開大門上的一扇小門,鑽了進去。”
“門樓”是中國傳統建築中具有多重功能的建築結構,其含義和功能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詳細解釋:
門樓指大門上方或獨立的裝飾性建築,通常作為建築群入口的标志。它不僅是出入通道,更是家族地位和財富的象征,即“門第等次”的體現。例如,名門望族的門樓常以磚雕、匾額等精細工藝裝飾。
在傳統堪輿學中,門樓被視為“氣口”,影響宅院氣場。其朝向和位置被認為能調節住宅吉兇,甚至通過獨立納氣為衰敗宅院“補輸”能量。
除民居門樓外,還包括:
如需更完整的曆史文獻或建築案例,可參考《後漢書》《三國志》等古籍記載。
《門樓》是一個漢字詞組,主要指的是門前的一座高大的建築物或者門前的兩棟高大的建築物。它通常用來形容城門或者府邸的門前。
《門樓》這個詞的部首是“門”和“木”,其中“木”是指木材或者木頭,而“門”是指門戶。《門樓》一共有10個筆畫。
《門樓》是一個古老的詞彙,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建築的時期。在古代,門樓被廣泛用于城門和貴族宅邸的門前。
在繁體字中,門樓的寫法是「門樓」。
在古代的漢字書寫中,門樓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例如,在《康熙字典》中,門樓的寫法是「門陋」。
1. 這座城的門樓氣勢磅礴,給人一種莊重而威嚴的感覺。
2. 經過府邸的門樓,可以看到裡面豪華的大堂。
1. 門洞
2. 門扇
3. 大門
4. 門楣
1. 門阙
2. 城門
3. 大門
1. 門前
2. 門口
3. 門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