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後漢書·袁安傳》“後舉孝廉” 李賢 注引 晉 周斐 《汝南先賢傳》:“時大雪積地丈餘。 洛陽 令身出案行,見人家皆除雪出,有乞食者。至 袁安 門,無有行路,謂 安 已死。令人除雪入戶,見 安 僵卧。問何以不出。 安 曰‘大雪人皆餓,不宜幹人。’令以為賢,舉為孝廉。”又 三國 魏焦先 亦有“卧雪”故事。 晉 皇甫谧 《高士傳·焦先》:“後野火燒其廬, 先 因露寝,遭冬雪大至, 先 袒卧不移,人以為死,就視如故。”後遂以“卧雪”為安貧清高的典實。 唐 皇甫曾 《酬鄭侍禦秋夜見寄》詩:“ 袁公 方卧雪,尺素及柴荊。”
“卧雪”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延伸,以下是詳細解釋:
“卧雪”原指東漢名士袁安在大雪天僵卧家中不願外出乞食的故事,後成為安貧清高、堅守節操的象征。現代語境中也可引申為不畏艱難、堅定信念的品格(如提及的“形容行為堅定”)。
若需進一步考證原始文獻,可參考《後漢書》或《汝南先賢傳》的詳細記載。
《卧雪》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在雪地上躺着休息或睡覺。它帶有一種減輕疲勞、休息放松的意味。
《卧雪》的部首是⺍(山),它的總筆畫數為15畫。
《卧雪》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傳說和故事。傳說中有一位勇士在戰鬥中筋疲力盡,他在雪地上卧下休息,然後重新振作精神,戰勝了敵人。這個故事讓人們将在雪地上休息稱為“卧雪”,并用來比喻休息後重新振作、精神煥發。
《卧雪》的繁體字為「臥雪」。
根據古代的字形演變,古時候寫《卧雪》的漢字形狀可能略有差異。但基本上仍然是由「卧」和「雪」兩個字組成。
1. 他在寒冷的冬天卧雪休息後,精力恢複了不少。
2. 藝術家的創作靈感常常是在大自然中卧雪後得到的。
1. 卧床:指躺在床上休息。
2. 飄雪:指雪花在空中飛舞的景象。
3. 雪地:指被雪覆蓋的地面。
1. 卧冰:指在冰上休息。
2. 卧草:指躺在青草地上休息。
1. 行雪:指在雪地上行走。
2. 站雪:指在雪地上站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