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升騰貌。 唐 陳陶 《飛龍引》:“一旦黃龍下九天,騎龍枿枿昇紫煙。” 前蜀 貫休 《古塞下曲》之一:“蒼茫 邏逤城 ,枿枿賊氣興。”
“枿枿”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可以從以下角度解釋:
基本字義
“枿”同“蘖”(niè),本義指樹木被砍伐後重新生長的枝條,即樹樁上萌發的新芽。《說文解字》中記載:“枿,伐木餘也。”疊用“枿枿”時,可形容樹木重生後枝葉叢生的狀态,如唐代白居易詩中曾用“枿枿”描繪草木茂密之景。
引申含義
可比喻事物頑強再生或反複出現,例如形容思想、文化等在逆境中持續發展的生命力。
發音與使用
讀作niè niè,屬于疊詞形式,多見于古文或文學作品中,現代漢語已較少使用。
由于該詞較為罕見,建議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含義,并參考《漢語大詞典》《說文解字》等工具書進一步考證。
《枿枿》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樹林中長得高大而直立的樹幹或樹木的幹部分。它可以用來形容樹木的外貌和特征。
《枿枿》是由兩個部首組成的,左邊是木字旁,右邊是剀字旁。它的筆畫數目總共為15畫。
《枿枿》這個詞在現代漢語中的使用比較少見,它更多地出現在古代文獻和文言文中。它的繁體字形為「椽椽」,尤其在台灣地區仍然有人使用。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枿枿」這個詞中的字形略有不同。通常更常見的寫法是「椽椽」。這種寫法更為流行,尤其是在古代文獻和詩詞中。
1. 山中的老棵松樹,枿枿高聳,挺拔而翠綠。
2. 林間的那片枿枿,映照出夕陽的餘輝,美得令人心醉。
枿枿鄉
枿枿棟梁
枿枿紅塵
高大、挺拔、茂盛
矮小、低矮、萎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