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約束克制。《太平廣記》卷二七三引 唐 吳兢 《唐阙史·杜牧》:“ 牧 少雋,性踈野放蕩。雖為檢刻,而不能自禁。”
“檢刻”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但根據權威資料和文獻引用,核心解釋如下:
“檢刻”主要指約束克制,強調對自身行為或性格的自我控制。例如《太平廣記》引唐代吳兢的記載提到,杜牧年輕時性格疏狂放蕩,“雖為檢刻,而不能自禁”,說明他試圖約束自己卻難以完全做到。
部分資料(如)提到“檢刻”有“刻苦勤奮”的含義,但這一解釋未見于權威古籍或主流詞典,可能是現代引申或誤用。需注意結合具體語境判斷詞義。
多用于描述性格或行為的自我約束,常見于古典文獻或對曆史人物的評價中。例如:“他生性灑脫,雖為檢刻,終難改本性。”
“檢刻”的權威解釋為約束克制,需注意與“刻苦”等近似詞區分。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太平廣記》等古籍原文。
《檢刻》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其中,《檢》意為審查、核對,可作動詞或名詞使用;《刻》意為刻寫、刻畫,主要作動詞使用。因此,綜合起來,我們可以理解《檢刻》為經過核查、審查後進行刻寫或刻畫的意思。
《檢》的部首是木,它表示了字的整體意義;它的筆畫數為12畫。《刻》的部首是刀,表示字的意義與刀相關;它的筆畫數為8畫。
《檢刻》這個詞來源于中國古代文化,它具有多重含義。最早的涵義是指為保證文獻的準确性而進行核對和校勘的工作。後來,逐漸演化為表達審定、刻闆的意思。如今,這個詞在文化藝術、印刷出版等領域廣泛使用。
《檢刻》的繁體字為「檢刻」。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以《檢刻》為例,它的古代寫法可能是「檢刻」或其他變體。這些變體通常是由于文字的演變和不同書法風格造成的。
1. 他花了很多時間在這本書的檢刻上,以确保每個字都準确無誤。
2. 這個雕刻師将他的藝術展現在石頭上,每一次刻劃都是精心檢刻的結果。
1. 組詞:核檢、刻印、校刻等。
2. 近義詞:校勘、校對、審定。
3. 反義詞:草率、馬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