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狂妄卑賤的人。《天雨花》第十四回:“今使狂賤來劫去,雁行分散好傷心。”
“狂賤”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其含義帶有貶義色彩,主要形容人的品性或行為既狂妄又卑劣。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和文獻的詳細解釋:
狂賤(kuáng jiàn)
指人狂妄無知且品行卑劣,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綜合義:形容人因缺乏自知之明而傲慢無禮,同時行為低劣、不知廉恥。
古典文學作品
“我雖是個狂賤的婆娘,也斷然不肯失節。”
此例中“狂賤”強調人物自謙(或自貶)的卑劣身份與言行。
來源: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二折
書中多次以“狂賤”形容角色輕浮放蕩的品性,如“這等狂賤不識高低的奴才”。
來源: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三十四回
近現代用法
來源:魯迅《彷徨》,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狂賤:狂妄卑賤。多指人品行不端,不知廉恥。”
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12年,第3卷第1287頁
《辭源》(修訂本):
“狂:精神失常,引申為放縱;賤:地位低下,引申為品行低劣。狂賤謂人狂妄而卑劣。”
來源:商務印書館,2015年,第1956頁
“狂”通“誑”,含欺騙義;“賤”從貝,表價值低,合指人性虛僞而價值低下。
來源:中華書局,2000年,第842頁
“狂者,亂也;賤者,賈少也”,引申為人格低劣。
來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476頁
以上内容綜合古典文獻、權威辭書及語言學研究成果,釋義與例證均嚴格依據可考史料。
“狂賤”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kuáng jiàn,通常帶有貶義色彩,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解釋:
指狂妄卑賤的人,多用于形容行為放肆、不顧道德規範或社會準則的個體。該詞常被用來批評那些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态度嚣張且缺乏基本廉恥感的人。
“狂賤”通過“狂”與“賤”的疊加,強化了對人品行低劣的批判。使用時需結合語境,避免誤用為中性描述。如需更多例句或出處,可參考《天雨花》等古典文獻。
兵操趵突臣衞吃闆子垂不朽吹口哨廚食錢粗服亂頭東扭西歪馱裝菲才沸水寡貌果下牛箍嘴好謀化蝶換熱器回青渾捶自撲惛亂解綁伎術鍊精緑慘紅愁悶亂綿邈廟牲拿權凝眺鬡須拗調怒氣沖天女真琵琶别弄悄聲勸來缺少禳禱冗絆沙篆沈甸甸升則慎于接物梳妝樓思渴瑣陳檀府鐵缽提挈涕泗縱橫團香弄玉頹化頹教沩仰宗夏耕銜悔枭枭鞋掌息肌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