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光彩映照。
(2).華美的燭火。 三國 魏 曹植 《七啟》:“華燭爛,幄幙張,動朱脣,發清商。” 唐 鮑溶 《雜歌謠辭·李夫人歌》:“璿閨羽帳華燭陳,方士夜降夫人神。” 宋 辛棄疾 《滿江紅·和楊民瞻送祐之弟還侍浮梁》詞:“珠淚争垂華燭暗,雁行欲斷哀筝切。”
(3).舊時結婚所用的畫有彩飾的蠟燭。借指婚禮。《剪燈馀話·洞天花燭記》:“丈人讀既,稱嘆再三,遂留宿,以光華燭之會。”
“華燭”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光彩映照
指光線或色彩明亮絢麗,常用于描繪場景的華美氛圍。例如《七啟》中“華燭爛,幄幙張”,形容燭光與帷幔交相輝映的盛景。
華美的燭火
特指裝飾精美、富麗堂皇的蠟燭。如唐代鮑溶《李夫人歌》中“璿閨羽帳華燭陳”,描繪了燭火與陳設的華貴。
婚禮中的彩飾蠟燭
舊時婚禮專用,借指婚禮儀式本身。例如《剪燈馀話》提到“光華燭之會”,即以華燭代指婚慶場合。
詩詞例證
曹植《七啟》以“華燭爛”渲染宴會場景的輝煌;辛棄疾《滿江紅》用“珠淚争垂華燭暗”隱喻離别哀傷。
造句示例
如“殿内華燭生輝,衆神慶祝豐都大帝聖誕”,突顯燭火營造的莊嚴氛圍。
以上解釋綜合了古籍、詩詞及現代詞典的釋義,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語辭海》或相關文學研究資料。
華燭(huá zhú)是一個相對較冷門的詞彙,意為華美的蠟燭或比喻擁有繁榮昌盛的狀況。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月火部),表示與火有關,右邊是"火",表示火焰。它的筆畫數為12畫(月火部4畫,火4畫)。由此可見,華燭的構造主要集中于火焰的形象。
華燭一詞的來源可追溯到唐代的詩詞。當時,詩人們常用"華燭一新"來形容華麗的燭光,表示場面繁榮昌盛。後來,這個詞慢慢演變為華燭這個詞彙,用于描述更為廣泛的繁榮景象。
華燭在繁體字中是"華燭"。使用繁體字時,"華"(huá)的"⺼"(月火部)部分上多了一個撇,增加了一個筆畫,總共有9畫。"燭"(zhú)與簡體字相同,都是由"火"組成,有4畫。
古時候華燭一詞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在明清以及古代漢字字典中,華燭以"華燭"的形式存在。其中的"華"更接近事物的花朵或華麗之意,而"燭"則表示燭光,兩個字合在一起形成繁榮華麗的意象。
以下是一些關于華燭的例句:
1. 晚宴上,華燭的燭光照亮了整個大廳。
2. 在這個秋天的傍晚,挂滿樹枝的紅楓樹猶如一盞華燭。
3. 這座城市的繁華景象就像一盞華燭,吸引着無數遊客前來。
華燭的近義詞包括瑞燭、慶燭、燦燭等。這些詞彙都用以形容繁華昌盛的景象,通常在慶典或喜慶的場合使用。反義詞則與繁榮相反,例如落寞、凋零、黯淡等,用以形容失落或不景氣的狀況。
華燭一詞寓意繁榮昌盛的華麗光明,它的構造與漢字的早期演變以及古代詩詞有關,可以用于形容各種繁華喜慶的場合,并且有着美好的寓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