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悶葫蘆的意思、悶葫蘆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悶葫蘆的解釋

(1) [enigma;complete mystery;puzzle]∶比喻無從猜測而令人摸不着頭腦,使人納悶的事物

(2) [silent person]∶不愛說話的人

詳細解釋

(1).玩具名。 元 孟漢卿 《魔合羅》第一折:“他有那乞巧的泥媳婦,消夜的悶葫蘆。”

(2).謂難猜透而使人納悶的話或事。 元 紀君祥 《趙氏孤兒》第四折:“好着我沉吟半晌無分訴,這畫的是徯倖殺我也悶葫蘆。”《紅樓夢》第九二回:“ 襲人 笑道:‘你們參禪參翻了,又叫我們跟着打悶葫蘆了。’” 柔石 《二月》二十:“事情是非常希奇的,可是我終在悶葫蘆裡,莫明其妙。 蕭先生 是講獨身主義的,聽說現在要結婚了。”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悶葫蘆"是漢語中常用的比喻性詞彙,其核心含義指代性格内向、沉默寡言之人。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的解釋,該詞本義為"封閉嚴實的葫蘆",因其内部中空且密閉的特性,引申比喻"不善言辭或難以揣摩心思的人"。

從語義構成分析,"悶"字取自《說文解字》中"懑也"的釋義,表示情感壓抑不外露的狀态;"葫蘆"作為傳統容器,象征封閉性與神秘感。《漢語成語詞典》指出,該詞最早見于元代雜劇,多用于描述性格内斂的角色,後逐漸演變為日常口語。

在實際語境中,"悶葫蘆"既可用于中性描述,如"他是個悶葫蘆,但做事很可靠";也可略帶調侃意味,如"别總當悶葫蘆,說說你的想法"。據《現代漢語用法詞典》統計,該詞在北方方言區使用頻率更高,常與"性子""脾氣"等詞搭配,構成"悶葫蘆性子"等表達。

從文化淵源考察,《中國俗語大辭典》記載,該比喻源自古代農具"葫蘆器"的密封特性——舊時匠人将模具套在嫩葫蘆上,待其成熟後形成密閉容器,這種"有口難開"的物理特性與寡言者形象形成巧妙對應。近義詞包括"悶嘴葫蘆""三棍子打不出個屁",反義詞則有"話匣子""侃大山"等口語表達。

網絡擴展解釋

“悶葫蘆”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1. 比喻難以理解的事物
    指令人困惑、難以揣摩的話或事情,常引發好奇或納悶。例如:“他總說些悶葫蘆,讓人摸不着頭腦。”
  2. 形容性格沉默的人
    指性格内向、不善言辭的人。例如:“他是個悶葫蘆,一天難得開口。”
  3. 類似儲錢罐的容器
    在方言中,也指密封的罐子(如儲錢罐)。老舍《駱駝祥子》中提到“悶葫蘆罐兒”即此意。

二、出處與用法


三、典型例句

  1. “任由衆人嘀咕,蒙古千戶長如喪考妣,一言不發,人如悶葫蘆一個。”
  2. “丁玲曾寫道:‘我實在忍耐不住這種悶葫蘆,我不了解他。’”

四、總結

“悶葫蘆”既可描述抽象的事物或性格,也可指具體物件,需結合語境理解。其核心特點是“封閉性”,無論是話語的晦澀、性格的沉默,還是容器的密封,均體現了這一特質。

别人正在浏覽...

半腹鄙晻賓烕長生不老觇矕舛雜畜火純粹關系推理褚師當天愕顧飯筥粉刺婦侍改竄告假宮漏關中骨董鋪貴尊嗐聲跺腳喝駡呴犁湖镮貫見習期盡瘁禁腳積強捐灰浚治可想而知空阒口聲落兒練戒遼闆梨膏糖離經辨志籠火論述雒田廬帳梅頰靺鞨臬憲你追我趕绮季青絲簡編清吟秋殺趨阙日落千丈識丁耍刁孰慮鼠蹊隨波逐流田胡王莽銜橜之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