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析經籍義理,讀斷文句,辨别學習之意向。《禮記·學記》:“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羣。” 鄭玄 注:“離經,斷句絶也;辨志,謂别其心意所趣鄉也。” 孔穎達 疏:“離經,謂離析經理,使章句斷絶也;辨志,謂辨其志意趨向習學何經矣。”
“離經辨志”是古代教育術語,出自《禮記·學記》,指通過分析經籍文句、明确學習志向的階段性教育目标。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分解
出處與背景
源自《禮記·學記》對古代教育階段的描述:“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第一年考核學生能否正确斷句并明确學習志向,作為基礎教育的重要環節。
在古代教育體系中,“離經辨志”是學子入門的基礎能力,後續階段如“敬業樂群”“博習親師”均以此為前提。該詞體現了傳統教育對經典文本研讀和學術志向培養的雙重重視。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禮記》原文或漢典、國學大師等權威釋義來源。
《離經辨志》是指違背經義、離開正途去追求個人的私心或者錯誤的行為以及對目标的辨别判斷。這個詞通常用來批評那些違背社會公德、背離原則的行為或決策。
《離經辨志》這個詞可以拆分成三個部分:
離(禸) - 以“示”為主導部首
經(糸) - 以“糸”為主導部首
辨(辛) - 以“辛”為主導部首
志(心) - 以“心”為主導部首
《離經辨志》總共由11個筆畫組成。
《離經辨志》這個詞的來源于中國古代文化,出自《中庸》一書,是儒家經典之一。這個詞指的是人們應該以經典的教誨為準則,遵循正确的目标,做出正确的選擇。
《離經辨志》的繁體字為《離經辨志》。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離經辨志》古時的寫法為:“離經辨志”。
1. 這個人離經辨志,總是做一些違背道德的事情。
2. 當面對困難時,我們需要堅持正道,不要離經辨志。
1. 理直氣壯
2. 執拗不化
3. 循規蹈矩
1. 迷途知返
2. 正派
3. 真誠正直
1. 越軌
2. 違背道義
3. 不擇手段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