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宮中計時器。用銅壺滴漏,故稱宮漏。 唐 白居易 《同錢員外禁中夜直》詩:“宮漏三聲知半夜,好風涼月滿松筠。” 五代 馮延巳 《鵲踏枝》詞:“粉映牆頭寒欲盡。宮漏長時,酒醒人猶困。” 宋 歐陽修 《内直奉寄聖俞博士》詩:“獨直偏知宮漏永,稍寒尤覺玉堂清。” 明 謝肇淛 《五雜俎·人部一》:“ 元順帝 自制宮漏,藏壺匱中,運水上下。” 曹禺 《王昭君》第一幕:“夜半的宮漏,一點一滴,象扯不斷的絲那樣長。”
"宮漏"是中國古代宮廷專用的計時儀器,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四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宮漏即"宮廷銅壺滴漏",是以滴水計量時間的精密裝置。《漢語大詞典》定義為"古代宮殿使用的漏壺計時器",由多級漏壺、浮箭、刻度盤構成,通過恒定水流實現晝夜分段計時功能。
二、曆史沿革 據《新唐書·天文志》記載,唐代改進型宮漏設有四匮(儲水壺)三級受水結構,日誤差縮至40秒内,成為國家禮制重要構成。北宋沈括《夢溪筆談》詳述其"冬日溫水、夏日冰鎮"的恒溫調節技術,确保季節變化中的計時精準度。
三、文化象征 在文學作品中,宮漏常作為時間意象出現。白居易《長恨歌》"遲遲鐘鼓初長夜"中的"鐘鼓"即指宮漏報時系統,元代楊維桢《宮詞》"銅龍漏咽掖門深"更直接描繪了宮漏的青銅龍首造型特征。
四、文獻佐證 《宋史·輿服志》記載政和六年(1116年)鑄造的宮漏"高丈餘,運水上下",配備日月星辰模型與自動報時木偶,兼具科技與藝術價值。明代《永樂大典》卷二千三百四十五收錄了元代宮漏匠人郭守敬改進的"七寶燈漏"構造圖說。
“宮漏”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區分,以下是兩種主要解釋:
定義:指古代宮廷中使用的銅壺滴漏計時裝置,通過水流計量時間。
特點:
定義:指女性非經期陰道少量出血、淋漓不盡的現象,屬“崩漏”中的“漏”症。
常見原因:
若需進一步了解某一義項,可說明具體領域以便補充細節。
愛憎安集白絨絨寶阙保證金拔宅上升邊計冰魚唱漏塵顔催徵大發雷霆盜逃大平的爾東西南北人短兵接戰遁節多早豐爵扶風帳紗宮朝瓜綿國毀翰屏鴻圖黃楝樹恚嗔見天澆詭嬌态借便荊株稽滞激子科行狂宕老墳晾幹麗草流光易逝留馬龍伸蠖屈勉勗鳴哀披瞽普薦遒隽饒給忍忮儒人塞路羶穢聲傳世匠夙日天年诿延無可比倫痫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