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ohe] 中國古代東北的一個民族
(1).我國古代少數民族名。 周 時稱 肅慎 , 漢 魏 時稱 挹婁 , 北魏 時稱 勿吉 、 隋 唐 時稱 靺鞨 , 五代 時稱 女真 。分布在 松花江 、 牡丹江 流域及 黑龍江 下遊,東至 日本海 。《隋書·東夷傳·靺鞨》:“ 靺鞨 ,在 高麗 之北,邑落俱有酋長,不相總一。”《舊唐書·北狄傳·靺鞨》:“ 靺鞨 ,蓋 肅慎 之地, 後魏 謂之 勿吉 ,在京師東北六千餘裡,……其國凡為數十部,各有酋帥。” 清 黃遵憲 《錫蘭島卧佛》詩:“極南到 朱波 ,窮北踰 靺鞨 。”
(2).亦稱“ 靺羯芽 ”。寶石名。即紅瑪瑙,色紅,隱晶質,産 靺鞨 ,故稱。《舊唐書·肅宗紀》:“ 楚州 刺史 崔侁 獻定國寶玉十三枚……七曰紅靺鞨,大如巨栗,赤如櫻桃。” 明 宋應星 《天工開物·珠玉》:“﹝寶石﹞屬紅黃種類者,為貓精、靺羯芽、星漢砂、琥珀、木難、酒黃、喇子。”
靺鞨是中國古代東北地區的重要民族,隋唐時期活躍于松花江、黑龍江流域,屬肅慎族系後裔。該名稱最早見于《北史》,在《隋書》《新唐書》中均有專傳記載。其部族分為粟末、黑水、白山等七大部落,其中粟末靺鞨于公元698年建立渤海國,黑水靺鞨則發展為女真族的直系祖先(《中國曆史大辭典》,商務印書館,2000年)。
在地理分布上,靺鞨人主要生活在長白山以北至外興安嶺的廣袤區域,《新唐書·北狄傳》載其“依粟末水而居”,粟末水即今松花江。經濟形态以漁獵為主,擅長制造“楛矢石砮”,即用桦木制箭杆、青石為箭頭的狩獵工具(《東北古代民族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語言文化方面,靺鞨語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現存《渤海國記》中保留少量詞彙。其薩滿教信仰與鷹崇拜習俗,深刻影響了後續女真、滿族的宗教體系(《滿族通史》,民族出版社,2003年)。考古發現的黑龍江甯安虹鳟魚場遺址、俄羅斯濱海邊疆區靺鞨城址,均出土了大量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陶器和鐵制兵器(《東北考古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
“靺鞨”是中國古代東北地區重要民族的名稱,其含義和背景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族源與稱謂變遷
靺鞨是通古斯語族的一支,其祖先可追溯至先秦的肅慎,漢魏時稱挹婁,南北朝時稱勿吉,隋唐時期改稱靺鞨。這一民族在東北地區活躍了數千年,以松花江、牡丹江流域及黑龍江下遊為主要分布區域。
部落分支與政權建立
靺鞨分為多個部落,其中粟末靺鞨(居松花江中遊)和黑水靺鞨(居黑龍江流域)最為強盛。公元698年,粟末部首領大祚榮建立渤海國(698-926年),史稱“海東盛國”,其疆域涵蓋今中國東北、朝鮮半島北部及俄羅斯遠東地區。渤海國在政治、經濟、文化上深受唐朝影響,創造了融合中原與邊疆特色的“渤海文化”。
在古籍中,“靺鞨”亦指一種紅色瑪瑙寶石。《舊唐書》記載“紅靺鞨”為定國寶玉之一,色如櫻桃,産自靺鞨地區。此用法多見于唐代文獻,現代已不常見。
靺鞨族後裔中的黑水部演變為女真族,成為金朝與清朝的建立者,對中華文明發展具有深遠意義。其文化遺産(如渤海國遺址)至今仍是研究東北亞曆史的重要依據。
備守炳博孛老不廣倉倉皇皇測繪稱亂稱説疇賞揣切蹿貨當面擋手疊嶺附則該典幹害幹系故套古妝橫奪黃車使者回口見镪诘兵積壞旌舉秬秠刊薙嵁岩空悲孔明狂趡款心枯凋漓漓拉拉龍盤螟脯譊譊内府陪價屏篷破顔一笑仆仆傾盡青穟秋蟫榮羅如麻散衆時學素滻談客退減五賢象膽消彌缬缬心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