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改竄的意思、改竄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改竄的解釋

謂修改塗抹文字等。《晉書·阮籍傳》:“ 籍 便書案,使寫之,無所改竄。” 宋 秦觀 《與蘇公先生簡》之二:“恐有謬誤并太鄙惡處,皆望就垂改竄,庶幾觀者不至詆訶。”《明詩紀事辛籤·錢棅》引《自靖錄》:“ 仲馭 好學,能下士,請養歸裡,築南隅以待賓客,擊鉢成吟,天葩燦發,或有未慊,應手改竄。” 茅盾 《尚未成功》:“哦,這要改竄幾個字才像樣罷。”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改竄”是漢語中具有特定語義色彩的動詞,指對文字、文獻或原有内容進行擅自修改的行為,通常帶有貶義屬性。該詞在《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中被定義為“對原文或原意進行不合規範的改動”,其核心含義強調對原始信息的非授權性調整。

從詞源學角度分析,“改”的本義為修正、變更,《說文解字》釋作“更也”;“竄”則包含隱藏、變動之意,《玉篇》解為“匿也”。二字組合後産生的新詞義項,在南北朝時期文獻中已見使用,如《文心雕龍·史傳》中“改竄舊文”的表述即指史官對原始記錄的刻意修改。

在具體應用場景中,“改竄”主要用于三類語境:

  1. 文獻考據領域,特指古籍流傳過程中遭後人擅自删改的現象,如清代考據學家戴震在《孟子字義疏證》中多次提及“後世改竄經義”;
  2. 法律文書中,指對契約、證據等材料的非法篡改,相關司法解釋将此類行為納入《刑法》第307條的僞造證據罪範疇;
  3. 學術研究範疇,形容違反學術規範的數據篡改行為,教育部《高等學校預防與處理學術不端行為辦法》第27條明确禁止此類操作。

與近義詞“篡改”相較,“改竄”更側重具體文字層面的改動,而“篡改”則包含系統性歪曲的意味。據北京大學中文系《近義詞辨析詞典》解釋,二者在法律後果和道德評判層面存在程度差異,前者多涉及局部修改,後者往往指向整體性僞造。

網絡擴展解釋

“改竄”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gǎi cuàn,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方面詳細解釋:

一、詞義解析

  1. 基本含義
    指對文字或内容進行修改、塗抹或篡改,通常帶有未經授權的改動性質。例如:

    《晉書·阮籍傳》記載“無所改竄”(),說明原文本未經過任何修改。

  2. 引申用法
    在曆史文獻中多用于描述對文章的删補或調整。例如宋代秦觀《與蘇公先生簡》中提到“皆望就垂改竄”,即請求他人幫忙修改文字()。

二、常見混淆

三、使用場景

  1. 文學創作
    古代文人常用此詞表示對文章的潤色,如《明詩紀事辛籤》提到“應手改竄”,形容快速修改詩句()。
  2. 負面含義
    現代語境下多指惡意篡改,如提到的“改竄譯文署名”即剽竊行為。

四、近義詞與反義詞

五、注意事項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用例,可查看網頁來源中的古籍引證。

别人正在浏覽...

奧林匹克旗鳻盾并線參骞腸梗阻唱始場園車削垂魚大忙季節蛾緑犯錯誤方鋼奉攀告祢歸并古戍谽呀橫濿谹誼紅字黃冠野服護官符緊繃繃徑界急襲慨慷坑戶愧恧闚玩困迫隸胥漏洞美德默寓鬧光景歐詈漂薄貧措大破眼起重機勸架染古熱官森人韶雅升廕沈木沈菀説家克計松标探候同穴塗歌裡詠推舉拓地王事頑謬威福自己巷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