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熟慮,仔細考慮。《禮記·表記》:“故君使其臣,得志則慎慮而從之,否則孰慮而從之。”《史記·樗裡子甘茂列傳》:“ 韓 亡, 公仲 且躬率其私徒以閼於 秦 。願公孰慮之。”《後漢書·袁術傳》:“苟以悅主為美,不顧成敗之計,古今所慎,可不孰慮!”
“孰慮”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shú lǜ,其核心含義是仔細考慮、深思熟慮,常出現在古籍或正式語境中。以下是詳細解析: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不同語境中的用法,可參考《禮記》《史記》等文獻()。
《孰慮》是一個成語,意為“猶豫、拿不定主意”或者“仔細考慮,深思熟慮”。表示一個人在做決策或選擇時感到遲疑不決,思考良久。
《孰慮》包含兩個漢字:
- 《孰》的部首為“子”,總筆畫數為11。
- 《慮》的部首為“虍”,總筆畫數為10。
《孰慮》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論語·公冶長》:“參乎!爾何缺乎?”孔子被問到如何做一個善于思考的人,他回答說:“提筆忘字,心不在焉,是為孰舉者乎?”後來,這個成語引申為“猶豫不決、思量良久”的意思。
在繁體字中,孰慮的寫法為「孰慮」。
在古代漢字中,孰慮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
- 《孰》的古字為「熟」。以下是一些使用《孰慮》的例句:
- 他對這個決定孰慮了很久,最終還是選擇放棄。 - 在作出決策之前,我們應該仔細孰慮。 - 學生們在選專業時應該孰慮再三,不要盲目跟從潮流。與《孰慮》相關的一些詞組和成語:
- 孰知非非:自以為知道而實際上未必正确。 - 孰能無過:誰能沒有犯錯誤的時候。 - 猶豫不決:猶豫不決、猶豫不定。與《孰慮》相近或相對的詞語:
- 近義詞:猶豫、徘徊、猶豫不決、心神不定。 - 反義詞:果斷、堅決、果敢、毫不猶豫。 通過上述信息,你應該能夠了解孰慮這個詞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寫法、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等相關内容。【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