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蠟燭。《太平禦覽》卷八七○引 三國 魏明帝 《樂府詩》:“晝作不輟手,猛燭繼望舒。” 明 楊慎 《譚苑醍醐·猛燭猛炬》:“猛炬、猛燭,蓋大燭、大炬也。《周禮》所謂‘墳燭’,《楚辭》所謂‘懸火’也。 杜 詩‘銅盤燒蠟光吐日’,其猛燭乎?”
“猛燭”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猛燭”指大蠟燭,常用于形容體型較大或亮度較高的蠟燭。該詞最早見于《太平禦覽》引用的三國魏明帝《樂府詩》:“晝作不輟手,猛燭繼望舒”,意為白天勞作不停手,夜晚用大蠟燭代替月亮(“望舒”為月神)照明。
二、詞義解析
字義拆分
文獻例證
三、使用場景
該詞多出現于古代詩文或曆史文獻中,現代漢語較少使用。其近義詞包括“巨燭”“明炬”,反義詞可理解為“微燭”。
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詩詞或曆史背景,可參考《太平禦覽》《譚苑醍醐》等典籍。
《猛燭》這個詞是形容一個燈光非常明亮、照亮周邊環境非常強烈的狀态。它常用來比喻某種光亮、火焰或燃燒的力度極強烈。
猛燭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主要部首分别是犬和灬,其中犬是指“狗”,灬是指“火”。犬部的筆畫數為4,灬部的筆畫數為4。
猛燭這個詞的來源較為神秘,目前并沒有确切的來源和出處。可能是古代文人或詩人根據實際觀察和靈感創造出來的形容詞。
猛燭在繁體中的寫法為「猛燭」。
在古代,猛燭的漢字寫法和現在一樣,沒有太大的變化。
1. 夜晚的草原上,狂風卷起猛燭般的火焰。
2. 他專注地看着書,瞳孔裡仿佛燃燒着一束猛燭。
1. 猛燭燃燒
2. 猛燭一閃
1. 明亮
2. 灼熱
3. 強烈
1. 黯淡
2. 暗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