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像教的意思、像教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像教的解釋

即像法。亦泛指佛法。 唐 劉得仁 《送智玄首座歸蜀中舊山》詩:“像教得重興,因師説大乘。” 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道人靈一》:“至 唐 累朝,雅道大振,古風再作,卒皆崇衷像教,駐念津梁,龍象相望,金碧交映。”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像教"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佛教術語,其核心含義是指以具體的佛像、圖像、雕塑等視覺藝術形式為載體,來傳播和弘揚佛教教義、進行教化的一種方式。它區别于單純依靠語言、文字(聲教)的傳播形式。

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1. 本義與核心概念:

    • "像": 指佛像、菩薩像、羅漢像、佛經故事畫、曼荼羅(壇城)等具體的、可視的宗教藝術形象。這些形象是佛教教義、佛國淨土、神聖境界的物質化呈現。
    • "教": 指佛教的教義、教化、教導。
    • "像教"合義: 指通過塑造和禮拜佛像、繪制佛教壁畫、建造石窟寺等視覺藝術手段,來形象化地展示佛教思想、曆史、人物和境界,從而達到感化信衆、傳播佛法、進行宗教教育的目的。它是一種“以像設教”的方式,強調視覺形象在宗教傳播和修行中的重要作用。這種形式使得深奧的佛理變得直觀可感,尤其利于在文化水平不高的信衆中傳播。
  2. 曆史背景與演變:

    • 像教的興起與佛教傳入中國後的本土化進程密切相關。早期佛教(如印度原始佛教)可能更側重“聲教”(聽聞佛法),但隨着佛教藝術的發展,尤其是在大乘佛教強調“佛身”觀念(如法身、報身、化身)的影響下,塑造佛像以象征佛的存在和教法變得日益重要。
    • 在中國,自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佛教藝術(石窟造像如敦煌、雲岡、龍門,寺廟雕塑與壁畫)達到鼎盛,“像教”也隨之成為佛教傳播的主要形式之一。人們認為觀想佛像有助于修行,禮拜佛像能積累功德。
    • 曆史上,“像教”有時也特指釋迦牟尼佛涅槃後,佛教發展進入的以形象化傳播為主要特征的時期(與之前的“正法時期”、“像法時期”等概念相關,但具體分期說法不一)。
  3. 形式與特征:

    • 像教的具體表現形式極其豐富,包括:
      • 雕塑: 石窟造像、寺廟金身、木雕、石雕、玉雕佛像等。
      • 繪畫: 寺廟壁畫、絹帛佛畫(如唐卡)、水陸畫、經變畫等。
      • 建築: 佛塔(舍利塔)、寺廟殿堂的布局與裝飾本身也承載着教義(如象征須彌山、曼荼羅)。
    • 其特征是象征性、教化性、藝術性的高度統一。每一尊佛像的姿态(手印)、表情、所持法器、所處場景,都蘊含着特定的佛教義理(如慈悲、智慧、禅定、降魔等)。
  4. 意義與影響:

    • 宗教意義: 是信衆禮拜、供養、觀想、積累功德的對象,是溝通凡聖的橋梁,是佛、法、僧三寶中“佛寶”的具體體現。通過像教,抽象的佛理變得可親可近。
    • 教育意義: 是普及佛教知識、講述佛本生故事、佛傳故事、經變故事的重要途徑,尤其在不識字或文化程度不高的信衆中作用巨大,被稱為“無聲的說法”。
    • 文化意義: 像教極大地推動了中國(以及東亞其他地區)藝術的發展,創造了輝煌的佛教藝術遺産(石窟、寺廟、繪畫),深刻影響了建築、雕塑、繪畫、工藝美術等領域,成為中華文化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

總結來說,“像教”指的就是佛教利用視覺藝術形象(主要是佛像及相關繪畫、雕塑、建築)作為核心手段,來形象化地闡釋教義、教化信衆、傳播佛法的宗教實踐和文化現象。 它是佛教傳播史上一個極其重要的階段和方式。

參考來源:

  1.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像教"條目釋義. (權威佛學工具書)
  2. 任繼愈 (主編).《佛教大辭典》. "像教"及相關藝術條目. 江蘇古籍出版社. (權威佛教專科辭典)
  3. 中國佛教協會.《中國佛教》. 相關章節論述佛教藝術與傳播. (權威機構出版物)
  4. 宿白.《中國石窟寺研究》. 文物出版社. (權威學者專著,闡述石窟藝術作為像教載體的曆史與意義)

網絡擴展解釋

“像教”是一個佛教相關術語,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一、基本釋義

“像教”指佛教通過形象化手段(如佛像、繪畫等)傳播教義的方式,亦可泛指佛法本身。該詞源于佛教曆史分期中的“像法時期”,即佛陀涅槃後第二個五百年,以佛像崇拜為特征。

二、詞源發展

  1. 曆史背景:釋迦牟尼涅槃後,弟子為延續教化,開始以雕刻佛像代替真身傳法,形成「以像設教」的傳統。
  2. 文獻記載:
    • 唐代劉得仁詩句“像教得重興”印證其在唐代的傳播
    • 南朝梁元帝《内典碑銘集林序》記載“象教東流”,顯示南北朝時期已廣泛使用

三、相關注意

四、應用示例

元代辛文房《唐才子傳》記載唐代“崇衷像教”,反映當時佛教造像藝術的興盛。

建議:若需深入研究,可查閱《大藏經》相關典籍或佛教史著作,注意古籍中“像教”與“象教”的混用現象。

别人正在浏覽...

隘曲桉樹闇質碑本表背镵天串店毳錫丹陽刀子嘴地記隊典多多少少幹船塢過客曆酣放毫厘千裡花殘月缺槐第花徑或者說狐文幾嬌姹計車棘籬驚眩盡人九解決勝戰車爵谥君器零七碎八輪轑冒地薩怛嚩明制钼鋼弄撥普存謙屈钤尾蜻虰紉佩桑眼删訂上除晌覺拭除石井世累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瘦鶴書館兒說述算是太仆桃李滿天下甜靜抟精我咱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