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佩纓的意思、佩纓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佩纓的解釋

(1).古代青年男女用以系香囊的彩色佩帶。 唐 李賀 《天上謠》:“玉宮桂樹花未落,仙妾采香垂珮纓。” 王琦 彙解:“《禮記》:‘男女未冠笄者,總角衿纓,皆佩容臭。’ 鄭玄 注:‘容臭,香物也,以纓佩之。’”

(2).佩飾與冠纓。借指百官。 清 劉獻廷 《代九日玉泉應制》詩:“輦道過林麓,山溪擁珮纓。六龍飛閬苑,八駿遶層城。”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佩纓”是一個漢語詞語,具有以下兩層含義:

1.古代青年男女的彩色佩帶

指古代青年男女用來系香囊的彩色裝飾帶,常用于未成年的男女服飾中。這一用法源自《禮記》中的記載,鄭玄注解釋為“容臭(香物)以纓佩之”,即用纓帶懸挂香囊,屬于古代禮儀中的裝飾習俗。唐代李賀在《天上謠》中曾描述“仙妾采香垂珮纓”,即用此意象描繪仙境場景。

2.借指百官

由“佩飾”和“冠纓”組合而來,代指古代官員群體。古代官員的服飾中,佩飾(如玉飾)和冠纓(帽帶)是身份象征,因此“佩纓”成為百官的代稱。例如清代劉獻廷的詩句“山溪擁珮纓”,即用此指代隨行官員。


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用例(如《禮記》原文),可參考古籍或權威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佩纓

佩纓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分别是“佩”和“纓”,意思是挂在軍帽或衣服上的飾物。

拆分部首和筆畫

“佩”字的部首是“人”,總共有7畫,而“纓”字的部首是“缶”,總共有13畫。

來源

“佩纓”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軍事制度。在古時候,佩戴着飾物可以标志軍銜或身份的高低,用以區分不同的官職和地位。

繁體

“佩纓”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佩纓」。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有時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以“佩纓”為例,古時候“纓”的寫法為“纓”,與現代稍有差異。

例句

1. 軍官們在軍帽上佩戴着鮮紅的金纓,展現出威嚴和尊貴。

2. 當他們走進典禮場合時,佩着金纓的制服在陽光下閃閃發光。

組詞

佩劍、佩飾、佩帶、佩戴等

近義詞

挂飾、裝飾、标志

反義詞

脫落、摘除、卸下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