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系統;條貫。 清 姚鼐 《贈錢獻之序》:“ 唐 一天下,兼採南北之長,定為義疏,明示統貫。而所取或是或非,未有折衷。” 清 章學誠 《文史通義·說文字原課本書後》:“世遠失傳,非專門名家,具兼人之資,竭畢生之力,莫由得其統貫。”
“統貫”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拼音為tǒng guàn,核心含義指系統、條貫,強調事物内在的邏輯連貫性或整體性結構。例如清代姚鼐在《贈錢獻之序》中提到“明示統貫”,即指學術體系的系統性。
傳統用法
多用于描述學術、文獻或思想體系的嚴密性,如章學誠《文史通義》中強調“非專門名家……莫由得其統貫”,體現對系統性的追求。
現代擴展
部分資料将其引申為形容詞,形容周密完整、無缺漏 的狀态,如形容工作能力、思維邏輯或方案的連貫性。但此用法多見于非權威來源,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不同來源對詞性的解釋略有差異,權威資料(如-3、6)側重名詞性釋義,而低權威資料(如-5)擴展了形容詞用法。建議優先參考古籍或權威詞典的釋義。
“統貫”是一個漢語詞彙,既可以作為形容詞使用,也可以作為動詞使用。
拆分部首和筆畫:
部首:纟糸
筆畫:11
來源:
“統貫”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統”字源于象形字,表示繩子常以粗長有柔韌性的材料編織而成,意為統一、整理。而“貫”指穿過,引申為貫徹、貫穿的意思。
繁體:
繁體字為「統貫」。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的漢字書寫中,“統貫”一詞的寫法并未有較大變化,仍然是以現代标準字形為基礎。
例句:
1. 他的講話思路清晰,理論與實踐統貫起來。
2. 這個項目的整體規劃非常統貫,每個環節都有條不紊。
組詞:
1.展堂統貫
2.綱紀貫污
3.環環相貫
近義詞:
1. 統一
2. 整體
反義詞:
1. 分散
2. 零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