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兇暴頑劣。亦指兇暴頑劣的人。 宋 葉適 《平江縣王文正公祠堂記》:“為民補弊剔蠹,鋤其悍頑。”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鎮南關起義·清方檔案》:“ 諒山 邊境等處復有大股匪徒圍攻要隘,實屬異常悍頑。”
“悍頑”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hàn wán,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兇暴頑劣
指人或行為具有強橫、暴烈且頑固不化的特質,常帶有貶義。例如形容難以管束的惡勢力或性格極端的人。
代指兇暴之人
在文獻中,該詞也用于指代兇暴頑劣的群體。如宋代葉適《平江縣王文正公祠堂記》中提到的“鋤其悍頑”,即指鏟除這類人。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更多見于古籍或特定語境。其核心含義偏向負面,強調“兇暴”與“頑固”的結合,需注意與中性詞(如“剛毅”)區分。
悍頑是一個形容詞,表示性格魯莽、頑強或固執不化的意思。這個詞在漢字中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心部和元部,筆畫數為15畫。
悍頑來源于古代漢語,具有強烈的貶義色彩。在古代社會,擅長戰鬥或強壯的人常常被人稱為悍士,而悍士的意義漸漸轉變成了形容人性格剛烈、頑固不化的人。後來,悍士的概念更進一步演變為悍頑,表示一個人既有強壯的體格,又有堅強的毅力和頑強的性格。
悍頑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悍頑」。
在古時候的漢字中,悍頑的寫法較為簡略,字形沒有現代漢字那麼複雜。例如,悍字的古代寫法是「歛」,而頑字的古代寫法是「鞔」。這些古代字形反映了當時人們對于悍頑這個詞的理解和表達。
1. 他悍頑的性格讓他無法接受失敗。
2. 她以其悍頑的努力打破了種種限制。
3. 這位将軍身上具備了悍頑的軍人品質。
悍頑可以和其他詞組合形成新的詞語,例如:
1. 悍頑不化:形容一個人或一種性格非常頑固。
2. 悍頑作風:指一個人執行事情的方式很強硬、不容易妥協。
3. 悍頑抗争:指堅決反抗,不服從的抵抗行動。
近義詞或近似詞包括:剛毅、堅忍、倔強、頑強。
如果要尋找悍頑的反義詞,可以考慮:柔順、溫和、善良、柔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