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語·憲問》:“ 蘧伯玉 使人於 孔子 。 孔子 與之坐而問焉,曰:‘夫子何為?’對曰:‘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朱熹 注:“夫子,指 伯玉 也……使者之言愈自卑約,而其主之賢益彰,亦可謂深知君子之心,而善于辭令者矣。故夫子再言‘使乎’以重美之。”本為贊歎使者之語,後遂以“使乎”代稱使者。《晉書·張駿傳》:“遣參軍 王隲 聘于 劉曜 …… 曜 顧謂左右曰:‘此 涼州 高士,使乎得人!’” 唐 岑參 《送楊錄事充使》詩:“使乎仍未醉,斜月隱吟窗。”《三國演義》第八五回:“公既能明此意,必能不辱君命,使乎之任,非公不可。”
“使乎”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釋:
“使乎”從孔子的贊歎演變為對使者的雅稱,既包含對使者能力的贊美,也隱含對背後主君德行的肯定。其用法多見于史書、詩詞及古典小說,是古代外交文化的語言縮影。
使乎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其中,“使”字有兩個部首,分别是“亻”和“口”,總計四個筆畫;“乎”字則隻有一個部首,即“乙”,總計一筆畫。
使乎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的經典文獻《莊子》中。莊子是中國古代的一位著名哲學家,他的作品中常常使用到這個詞彙。“使乎”一詞通常用來表示一種詢問或追問的語氣,在現代漢語中被用作虛助詞。
繁體字“使乎”與簡體字相同,沒有任何變化。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有所不同。對于“使乎”這個詞,其古時候的寫法并不明确,因此無法确定具體的古代漢字寫法。
例句:
1. 他的回答使乎我感到困惑。
2. 這個問題使乎我陷入了沉思。
組詞:
使命、利用、使用、使喚、使役
近義詞:
做、用、令
反義詞:
問、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