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使乎的意思、使乎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使乎的解釋

《論語·憲問》:“ 蘧伯玉 使人於 孔子 。 孔子 與之坐而問焉,曰:‘夫子何為?’對曰:‘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朱熹 注:“夫子,指 伯玉 也……使者之言愈自卑約,而其主之賢益彰,亦可謂深知君子之心,而善于辭令者矣。故夫子再言‘使乎’以重美之。”本為贊歎使者之語,後遂以“使乎”代稱使者。《晉書·張駿傳》:“遣參軍 王隲 聘于 劉曜 …… 曜 顧謂左右曰:‘此 涼州 高士,使乎得人!’” 唐 岑參 《送楊錄事充使》詩:“使乎仍未醉,斜月隱吟窗。”《三國演義》第八五回:“公既能明此意,必能不辱君命,使乎之任,非公不可。”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使乎”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語用色彩的稱謂詞,最早見于《論語·憲問》:“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與之坐而問焉,曰:‘夫子何為?’對曰:‘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此處孔子連用兩次“使乎”,表達對使者得體應答的贊歎,後世遂以“使乎”代指稱職的使者或善于辭令的外交人員。

該詞在《漢語大詞典》中被定義為:“對使者的贊美之詞”,強調其承載着古代禮儀文化中使者應具備的機敏與修養。明代學者焦竑在《焦氏筆乘》中進一步闡釋:“‘使乎’之歎,非獨稱其言辭,亦美其容止威儀”,說明這一稱謂涵蓋語言表達與儀态風範的雙重标準。

在現代漢語使用中,“使乎”多出現于學術著作或曆史題材作品,用以指代外交使節或傳遞特殊使命者。例如《中國外交史辭典》在解釋古代外交制度時,引用“使乎”作為使者選拔标準的典故依據。需要注意的是,該詞屬于文言殘留用法,日常交際中已鮮少使用。

網絡擴展解釋

“使乎”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釋:

1.詞源與出處

2.本義與引申義

3.文學與曆史用例

4.語言特點

“使乎”從孔子的贊歎演變為對使者的雅稱,既包含對使者能力的贊美,也隱含對背後主君德行的肯定。其用法多見于史書、詩詞及古典小說,是古代外交文化的語言縮影。

别人正在浏覽...

扳翻班荊比量齊觀不在意長安長生花蟾酥炒米撤崗車轘愁海大風詞搗治大宗師鼎鼐鬥抟二禮發輝芬若高牙大纛祼飨含咀回棹淴浴艱難殲亡狡讦膠密夾食金溪軍帥匡贊鹍弦倈子老鼋冷淘涼菲連江煉油廠瞞哄茂苑靡靡之音秘異滂濞普降秦典柔穣如舊攝衛時辰台釋米縮衄灘船淌牌天空實驗室填字謎托付娃娃氣獻曲稀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