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凫和鷗。泛指水鳥。《詩·大雅·凫鹥》:“鳧鷖在 涇 ,公屍來燕來寧。” 毛 傳:“鳧,水鳥也。鷖;鳧屬。太平則萬物衆多。” 孔穎達 疏:“在 涇 得所也。鷖,鷗也。” 唐 韓愈 《南内朝賀歸呈同官》詩:“明庭集孔鸞,曷取於鳧鷖。” 明 高啟 《孤雁》詩:“不共鳧鷖宿,兼葭夜夜寒。”
“凫鹥”是《詩經》中《大雅·生民之什》的一篇,其詞義可從字面與文學象征兩個層面解析:
在《詩經·凫鹥》中,兩者常并提,如“凫鹥在泾”(野鴨與鷗鳥栖息于泾水)。這一意象被用于描寫宴飲祭祀場景:
“凫鹥”一詞在後世文學中延續了《詩經》的祥瑞意象,如唐宋詩詞常以之表現隱逸或閑適之境,但其原始語境仍根植于周代祭祀文化。
《凫鹥》是一個漢字詞,意為“凫”是野鴨的一種,也指凫屬鳥類;“鹥”是指一種形态優美的鳥,類似于黃鹂。因此,凫鹥可以指代美麗的鳥類。
《凫鹥》的兩個字都是由“鳥”部作為部首,并且筆畫較多。其中,“凫”由“冫”(二畫)和“鳥”(九畫)組成,總計11畫;“鹥”由“鳥”(九畫)和“㠭”(九畫)組成,總計18畫。
《凫鹥》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漢字演變過程。在繁體字中,凫鹥分别寫作“鳧鷖”,同樣的字義。隨着繁體字的使用逐漸減少,現代漢語通常使用簡化字形式的“凫鹥”來表示。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凫鹥的字形略有不同。具體而言,“凫”的“冫”部分在古代寫作“冫”字的三個橫線連在一起,形如“⺊”,稱為“冰偏旁”。而“鹥”的“㠭”在古代寫作“黽”,類似于“黹”的形狀,稱為“黽偏旁”。
1. 他遠遠望見了湖中凫鹥翺翔的美景。
2. 孩子們歡呼着追逐着凫鹥飛過的影子。
1. 凫翎:指凫鹥的羽毛。
2. 鹥鳴:形容鹥鳴的聲音。
3. 俨鹥:形容态度莊重、舉止優雅的人。
凫鹥的近義詞有:金鳳、黃鹂、細雀。
凫鹥的反義詞可以是一些形容不美麗或丑陋的鳥類,如烏鴉、兀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