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淮南子·人間訓》載,邊塞老翁失馬,人以為禍,結果其馬領胡人駿馬同歸,人皆賀之,而其子卻因騎馬摔傷緻殘,鄉人吊之,不料胡人入塞,邊塞丁壯戰死者十九,其子卻因腿跛而全。後因以“馬去馬歸”喻世事多變,得失無常。 宋 陳鹄 《耆舊續聞》卷六:“褐衣褐見,莫陳 漢 戍之便宜;馬去馬歸,敢計塞翁之倚伏。”參見“ 塞2翁失馬,安知非福 ”。
“馬去馬歸”是一個源自古代典故的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解釋如下:
該成語字面指“馬匹離去又歸來”,實際比喻世事變化無常,得失難以預料,強調禍福相依的辯證關系。其結構為聯合式四字成語,屬中性色彩,常用于文學或哲理讨論中。
出自《淮南子·人間訓》中的“塞翁失馬”故事:
通過馬匹得失與人身安危的對比,揭示:
多用于文學創作或議論說理,如古文中“褐衣褐見,莫陳漢戍之便宜;馬去馬歸,敢計塞翁之倚伏”(出自)。現代語境中可引申至投資、人生選擇等領域的風險與機遇讨論。
注:該成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更多以“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俗語形式流傳,但二者核心思想相通。
《馬去馬歸》是一個四字成語,意思是指馬匹離開歸來,比喻人去後又回來。通常用來形容人或物離開一段時間後重新回到原來的地方。
《馬去馬歸》由“馬”、“去”、“歸”三個字組成。其中:
《馬去馬歸》是中國漢字成語,源于古代的寓言故事。所謂寓言,就是通過故事來傳授道德和智慧的一種文學形式。這個成語的繁體字為「馬去馬歸」。
在古時候,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有所不同。以“歸”字為例,古代的寫法為“帰”,相比現代的“歸”,字形上略有差異。
1. 他曾經在外地工作了幾年,現在馬去馬歸,回到了家鄉。
2. 這隻貓經常出去閑逛,但每次都會馬去馬歸,沒有迷路過。
組詞:馬上歸來、歸心似箭
近義詞:來來往往、去來無憑
反義詞:遠離歸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