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約的意思、從約的詳細解釋
從約的解釋
合縱之約。《戰國策·燕策二》:“ 燕 反約諸侯從親,如 蘇秦 時,或從或不,而天下由此宗 蘇氏 之從約。”《史記·張儀列傳》:“ 蘇秦 憂 秦 伐 趙 敗從約,以為非君莫能得 秦 柄。”
詞語分解
- 從的解釋 從 (從) ó 依順:順從。盲從。從善如流。 采取,按照:從優。 跟隨:願從其後。 跟隨的人:侍從。仆從。 參與:從業。從政。投筆從戎。 由,自:從古至今。從我做起。 次要的:主從。從犯。 宗族中次于
- 約的解釋 約 (約) ē 繩子。 拘束,限制:約束。約法。制約。約定俗成。 共同議定的要遵守的條款:立約。條約。契約。 事先說定:約見。約會。 邀請:約請。約集。 節儉:節約。儉約。 簡要,簡單:由博返約。簡約
專業解析
“從約”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其含義可從字源和古籍用例中解析。根據權威漢語工具書的解釋,其核心含義如下:
一、基本釋義
“從約”指遵守或履行盟約、約定。其中:
- “從”:意為“遵從”“依順”“跟隨”。
- “約”:意為“契約”“盟約”“約定”“規約”。
- 合起來,“從約”即表示信守諾言、履行約定或盟約的行為或狀态。
二、引申與語境義
在具體語境中,“從約”常特指:
- 遵守國際盟約:尤指戰國時期諸侯國遵守合縱(南北聯合抗秦)或連橫(東西聯合事秦)的盟約。例如,《史記·蘇秦列傳》記載蘇秦遊說六國合縱抗秦成功後,“于是六國從合而并力焉。蘇秦為從約長”。此處“從約”即指六國共同遵守的合縱盟約及遵守該盟約的行為。
- 履行承諾或契約:泛指個人或團體兌現諾言、遵守約定。
三、詞源與古籍例證
該詞主要見于先秦及漢代典籍:
- 《戰國策》:是記載“從約”最集中的文獻,多指諸侯國間的盟約遵守。例如,《戰國策·秦策一》有“約從連橫,兵革不藏”之句(“約從”即“從約”)。
- 《史記》:如上文所引《蘇秦列傳》例,明确記載了“從約長”的職位和六國“從合”(即遵從合縱之約)的行為。
權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對“從約”有明确詞條解釋,并引用了《史記》等古籍例證。該詞典是當今規模最大、釋義最全的漢語語文詞典之一,具有極高的學術權威性。
- 《辭源》(修訂本,商務印書館):在相關詞條(如“從”、“約”及曆史事件條目)中解釋了“從約”在古籍中的特定含義,尤其側重其曆史背景。該詞典是專門收錄古漢語詞彙和古代文化常識的權威工具書。
-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在“從”字條目下,收錄了“從約”作為複詞,釋義為“合縱之約”。該詞典是學習研究古代漢語的重要參考書。
“從約”的核心含義是遵守盟約、履行約定,尤其在曆史語境中特指戰國時期諸侯國遵守合縱或連橫的盟約。它是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背景的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較少,主要出現在研究或引用古代文獻時。其權威釋義可參考《漢語大詞典》、《辭源》、《古代漢語詞典》等大型專業辭書。
網絡擴展解釋
“從約”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與戰國時期的“合縱之約”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 定義:指戰國時期六國聯合對抗強秦的盟約,即“合縱之約”。
- 字義分解:“從”通“縱”,意為縱向聯合;“約”即盟約,合指通過結盟達成共同目标。
2.曆史背景與出處
- 古籍記載:
- 《戰國策·燕策二》提到燕國參與合縱聯盟時,“天下由此宗蘇氏之從約”。
- 《史記·張儀列傳》記載蘇秦擔憂秦國破壞合縱之約,稱“敗從約”。
- 目的:通過多國結盟(如齊、楚、燕、趙、魏、韓)制衡秦國擴張,維持勢力均衡。
3.相關人物與事件
- 蘇秦:合縱策略的主要倡導者,曾遊說六國締結“從約”。
- 張儀:作為秦國縱橫家,主張“連橫”瓦解合縱,與“從約”形成對立。
4.現代引申與用法
- 廣義引申:可泛指任何多方聯合、遵守共同約定的行為,如國際條約或合作協議。
- 例句:古籍中常見“叛從約”“守從約”等表述,如《史記》中楚王“叛從約而與秦合親”。
提示:
如需具體曆史案例或古籍原文,可參考《戰國策》《史記》相關篇章,或查看漢典、查字典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坳胡鞭辔逼喻冊功丑話觸禍翠箔典谟短牋短歎長籲黩禮恩深渭陽腹詛告舌梗塞公衮恭賀新禧锢塞寒籁呵壁問天河曲鳥合葉壺手降出觊奪絜清積流急政決明子猡猡碼瑙鬘飾憫哀歐亞大陸平屋鋪面房千夫指七辭契母秋行夏令三折肱稍綠勝券身做身當蛇頭鼠眼收回成命暑溽署用絲繭死硬淘盆讨小條流侹侹通信衛星托骥之蠅完案文如其人象蛇斜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