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春秋 晉 統帥三軍的六卿。《左傳·襄公二五年》:“自六正、五吏、三十帥、三軍之大夫、百官之正長、師旅及處守者,皆有賂。” 杜預 注:“三軍之六卿。” 孔穎達 疏:“三軍将佐有六,與六正數同,故以六正為六卿也。”
(2).臣子對國君之六種正當的品行。 漢 劉向 《說苑·臣術》:“故人臣之行,有六正六邪,行六正則榮,犯六邪則辱……何謂六正六邪?六正者,一曰萌芽未動,形兆未見,昭然獨見存亡之幾,得失之要,預禁乎不然之前,使主超然立乎顯榮之處,天下稱孝焉,如此者聖臣也。二曰虛心盡意,進善通道,勉主以禮義,論主以長策,将順其美,匡救其惡,功成事立,歸善於君,不敢獨伐其勞,如此者良臣也。三曰卑身賤體,夙興夜寐,進賢不解,數稱於往古之行事,以厲主意,庶幾有益,以安國家社稷宗廟,如此者忠臣也。四曰明察幽見成敗,早防而救之,引而復之,塞其間,絶其源,轉禍以為福,使君終以無憂,如此者智臣也。五曰守文奉法,任官職事,辭祿讓賜,不受贈遺,衣服端齊,飲食節儉,如此者貞臣也。六曰國家昏亂,所為不諛,然而敢犯主之顔,面言主之過失,不辭其誅,身死國安,不悔所行,如此者直臣也。是為六正。” 唐 吳兢 《貞觀政要·論擇官》所引略同。
“六正”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春秋晉國官職
指晉國統帥三軍的六卿,即軍隊最高指揮官。這一釋義多見于曆史文獻,反映春秋時期的軍事制度。
臣子的六種德行
源于古代君臣倫理觀念,指臣子對國君應具備的六種正當品行,具體分為:
“六正”的第二類釋義與漢代劉向《說苑·臣術》中“六正六邪”理論高度吻合,可能是該概念的延伸。需注意,不同文獻對具體行為的描述可能存在細微差異。
如需更完整的古籍原文或曆史背景,建議參考《說苑》或春秋晉國軍事制度相關研究。
《六正》是指六種正确、合理的行為或态度,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的品德或行事準則。這些六種正面的特質包括正直、正派、正義、正當、正經和正常。
《六正》這個詞由“六”和“正”兩個字組成。其中,“六”字的部首是“八”(bā),其筆畫數為4;“正”字的部首是“止”(zhǐ),其筆畫數為5。
《六正》這個詞起源于中國古代文化,為了描述一個人的品德或行事準則,将這六種正面的特質進行歸納和總結,形成了這個詞語。
《六正》的繁體字是「六正」,與簡體字形式基本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可以使用篆書、隸書或楷書等不同的字體來書寫《六正》。每種字體的形式會略有不同,但整體含義仍然保持一緻。
1. 他一直堅守着六正的原則,從不做出任何違反良心的事情。
2. 這位老師在教育中注重培養學生的正義感和正派品質。
1. 正直
2. 正經
3. 正義
4. 正當
5. 正派
6. 正常
1. 六德
2. 六美
3. 六行
4. 六藝
5. 六律
1. 六邪
2. 六惡
3. 六乖
4. 六淫
5. 六歪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