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坦率平易。 清 先著 《張南邨先生傳》:“ 南邨 為人,坦夷近情,不為矯激之言,不為崖異之行。”
“坦夷”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層核心含義:
基本含義
指為人坦率、直爽、平易近人,強調言行正直、毫無隱瞞,性格自然不做作。
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性格直率的人,或稱贊他人真誠的言行。例如:“他為人坦夷,深受朋友信賴。”
近義詞與反義詞
基本含義
指平坦寬廣的地勢或路徑,如“坦夷途”表示平坦的道路。
例句與出處
“坦夷”既可形容人的品格特質,也可指代客觀環境的平坦,需結合語境理解。其核心在于“坦”的直率與“夷”的平緩,兩者結合形成豐富意蘊。
《坦夷》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意思是平坦、平靜、安甯。它描述了一個狀态或環境無障礙、寬廣舒展的景象。
《坦夷》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土”和“斤”。其中,“土”表示與土地、地面相關,“斤”表示劈開、拆分。
《坦夷》的筆畫數是10畫。
《坦夷》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的《說文解字》。古人以文瀾先賢為主編,通過對古代字形的解析和闡釋,将這個詞語收錄在《說文解字》中。
在繁體字中,《坦夷》的寫法是「毆膽」。在台灣和香港等地,人們仍然使用繁體字書寫,這種寫法更接近古代漢字的形态。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坦」字的變體有多種,例如「壇」、「㿉」、「墰」等。它們的字形稍有差異,但都保留了基本的意義,即表達平坦、寬廣的場景。
「夷」字的古代寫法主要有「彵」、「彸」、「㳂」等。這些字形都表示“少數民族”或“邊疆”的意思。
1. 公園的草坪坦夷寬闊,吸引了很多人們前來散步。
2. 經曆了一番風浪之後,心情終于坦夷下來。
組詞:
坦夷作文、坦夷平常、坦夷待人。
近義詞:
平坦、開闊、安詳、甯靜。
反義詞:
波折、崎岖、不安、動蕩。
【别人正在浏覽】